颅内动脉瘤常见部位
国外尸检报告显示,颅内动脉瘤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多数人无临床症状。而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其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残率及死亡率极高,因此有专家建议对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给予预防性治疗。但基于缺乏完整的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支持,预防性治疗的利弊难以权衡,故目前对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仍存在很多争论。
临床上,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主要通过患者症状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发现,但由于多数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无症状,其发生率难以准确评估,往往在尸检时才发现,国外报道其发生率集中在1%~6%之间。
未破裂动脉瘤的筛查
风险因素
颅内动脉瘤的发生风险因素:
?女性患者
?年龄较大
?颅内动静脉畸形
?主动脉缩窄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风险增加的可干预风险因素:
?吸烟
?饮酒
?高血压
此外,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家族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如果患者为女性性别、患有高血压、有吸烟史,则会进一步增加该风险。根据既往的研究,总体来看,直径较大的动脉瘤破裂风险更大,但其他因素,包括动脉瘤位置以及患者的个人因素,同样会影响动脉瘤破裂风险。
筛查
因此,应当仅考虑对动脉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风险患者进行筛查。基于目前的资料,考虑对以下人群进行筛查:
?家庭一级亲属中有2个或更多的未破裂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可以选择对一级亲属中只有1名患者的人群进行筛查(有时患者的一级亲属会请求接受筛查);
?具有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家族史的人群,特别是有未破裂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时;
?主动脉缩窄患者。
如果最初的动脉瘤筛查结果是阴性的,高风险的患者可能此后仍需重复筛查,建议的频率是每5年一次。MRA和CTA均可用于动脉瘤的筛查,这两种技术手段对于检测直径为3mm或更大的动脉瘤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动脉瘤的管理
一旦检测出患者有未破裂动脉瘤,则应当根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因素,仔细评估干预风险。未破裂动脉瘤有三种管理方式: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治疗、保守管理。
哪些患者应当接受治疗?
决定是否进行介入干预的过程是复杂的。数据表明,如果患者的动脉瘤没有症状,则可能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无症状状态。对动脉瘤进行干预的成功率很高,但是仍然存在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的风险,尽管这种风险很低。因此,应当仔细权衡干预治疗的利弊。基于风险收益比,做出如下建议:
?多数有症状的动脉瘤和大于12mm的动脉瘤应当予以干预,除非患者的健康状况本身有极高的手术风险,或者患者已时日无多。
?小于7mm的动脉瘤应当通过复查影像学予以观察,除非患者很年轻,特别是有其他风险因素的患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位置在后循环或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存在子囊。
?7mm至12mm的动脉瘤优化管理方案尚不明确,应当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年龄情况等逐案予以考虑。
?除非患者有症状,由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位于硬膜外,不太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无需干预。
关于干预方式,虽然手术和血管内治疗都是有效的,不过目前认为血管内治疗更可取,这种治疗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更低。
如果采取保守管理,建议在患者确诊之后6个月复查影像学,此后每隔3年复查一次。在随访过程中,患者的动脉瘤有增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取决于动脉瘤初始直径。鉴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风险可能增加,如果患者的动脉瘤尺寸有所增长,则考虑进行干预治疗。
此外,对于所有未破裂动脉瘤患者而言,风险因素的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控制血压、戒烟限酒。
需要注意,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属于常用药物,而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中,这类药物的使用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关于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数据目前较少,这里建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而抗凝药物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差有关,但与动脉瘤破裂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某些患者可能需要抗凝治疗,但应充分考虑风险和收益,并与患者进行深入讨论。
小结
由于无创成像技术应用的增加,临床医师在工作中遇到未破裂动脉瘤的情况难以避免。许多未破裂动脉瘤的病程可为良性,但一旦破裂便会造成灾难性后果。对于动脉瘤筛查的管理和建议,具体可参考下表。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十佳医院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