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空法师障碍当中,喜欢说话是个很大的毛病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净空法师讲记(第十一集)菁华摘录

  这是正式答覆弥勒菩萨的请问。世尊在此地特别提示出来『初业菩萨』,我们初发心,初学的菩萨,也就是说,见思烦恼一品也没有断,这样的菩萨正是我们大众。无论是出家、在家,的确我们虽然都受了菩萨戒,出家受出家的菩萨戒,在台湾是取梵网菩萨戒,在家同修受的是璎珞菩萨戒,都是受了菩萨戒的这一类的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应当」两个字语气很沉重,非常的肯定,叫我们要观察。世话过失实在讲太多了,世尊为了方便开示起见,将无量的过失归纳为二十类,每一类里面不是一种,是无数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住决定义』,这就是弥勒菩萨所求的。『由观是义』,义是义理,把这些事实真相搞清净搞明白,你不会再生烦恼。请看经文。

  『乐』是喜欢、爱好。喜欢谈论这些世话。

喜欢谈论世话的也不是普通人,总得是像从前读过书的人,他才有东西谈,没念过书的谈什么?所谓是诸子百家,或者是佛法的典籍听得多、看得多,一般人所谓是广学多闻。於是他们在一起,喜欢谈玄说妙,高谈阔论,说得好听一点是清谈、玄谈。心里当然是自己感觉得自己满腹经文,傲慢的心油然而生。『不敬多闻』,这里头的意思就很深长。确实道德、学问、见闻比他高得多的人,他也没有尊重的心,傲慢、嫉妒,他不会尊敬别人。这些事情,我们中国俗话也有句话常说「文人相轻」,就是这个意思,这一条里头就是讲的这个。确实人家比我们是高,我也没把他看在眼里,就有这个味道在,这是过失。尤其是对於修行人来说,修行人是要成就道业,道业首先要修清净平等觉,你这些烦恼障碍在这边,你的清净心、平等心怎么能成就?所以这是很大的过失。

这些人都有这个习气,不肯输!明知道自己没有理,也要说一点歪理,也不让人,好胜!好胜就起於诤论,执著自己的成见。我过去年轻,在没有学佛之前,就犯这些毛病,给人家谈论这些事情绝对不认输的。我的歪理很多,歪理说出,人家驳不倒那我就嬴了。这也是毛病,很容易得罪人。但是年轻好胜,不知道这些人情世故,到以后才晓得那吃了很多亏。不但是得理不让人,没理也不让人。这是佛在此地给我们说出这过失。

  这个也是时常会发生的,由於诤论好胜,当然正念就很容易忘掉。或者是由於好胜心强,暂时把正念也放在一边。所以,他的思惟都不如理也不如法。

  就是你,『为』是作为,作为是不应该做的,不应该做的你去做,不应该说的你要说,不应该争论的你要去争。我们在处世之中,稍稍留意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发现这些事情。发现之后,特别要紧的是要你能够回光返照,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个毛病,这个很重要。如果自己有这个毛病,应当要把它革除。这是『身多躁动』,躁是浮躁,没有定力,心地不清净。

  这要给人家比高下、争胜负,忍辱波罗蜜没有了。这里头哪里还能看到忍辱?如果有忍,就不会与人家争论。别人是正论,你就赞叹;别人不是正论,笑笑就好了,何必要去争执?所以这是忍辱法失掉了。

  忍没有了,定慧也就没有,这是一定的道理。你看菩萨六度里面,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忍是个关键。能忍才能精进,才能专一,精进才能得定,定才能开慧。如果不能忍,进、定、慧都没有了。这是说这桩事情。

  这就是言语不懂得时节因缘,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他不懂,往往因为这些言论带来了许多的烦恼、缠缚。

  『坚固』主要是讲信,《般若经》上所说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才能够现前。信心不清净,不要说是大乘『圣智』你不能证得,小果的智慧也不能证得,这个亏就吃大了。

  天龙善神对於有德行的人,他自然恭敬拥护。喜欢世话的人得不到天龙善神的拥护。

  这是一般人的观察,佛是就俗谛为我们说这桩事情。『辩才』是真正有智慧、辩才的人,看到你争论,喜欢说这些世话,刚才讲了,笑笑就好了。笑笑就是轻,虽然他决定没有轻贱的意思,我们凡夫眼睛里面看到的那是轻贱的意思,实际上圣者没有这个意思。他这个笑笑,如果他要是个聪明人,从他笑笑的动作当中要能够领悟的话,他就回头了;他要是不懂的话那就没有法子。所以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不但言语是教化众生,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含著禅机在里面,都能够启发人。

  呵斥、责备,那是证果的人,这是圣者。大小乘圣者遇到你有这种行为,他会呵斥你、责备你,你得有善根。有善根、有福德,这些圣者他能够观机,他责备,你能够接受、能够回头,他会责备你、教训你。如果看到责备你,你也不会回头,也不会改过,他就客气、敷衍你就好了,绝对不会责备你。所以有学问、有德行的人责备一个人也不容易。民国初年,袁世凯大家知道,不是一个很好的人。在那个时候有位学者章太炎先生,章太炎先生不骂袁世凯,袁世凯很生气,把他抓起来,监牢狱里面关了一个月。总得有个罪名,什么罪名?不肯骂袁世凯。为什么不骂?不值得他骂!袁世凯多气,不值得他骂。他要骂,还是看得起你,不是容易事情;瞧不起你,不骂你,你做坏事,他在旁边笑笑,不会责备你。圣者呵斥、责备,你这个人有救,你是一时迷惑,所以他还来帮助你。如果到这些圣者看到你都不骂你,那你就没救了,这个要知道。

  没有正信,也就是说对於佛法、对於世间的圣贤教诲他不能够深信。纵然有信心,那个信心也是若有若无,因此常生悔恨。又想依著圣人教诲去做,又怕在这个世间处事待人接物吃亏,所以他的心犹豫不决。

  这个跟前面这一句意思很接近,前面里头有悔有恨,这一句里面讲疑惑不安。

  这是比喻,比喻容易变心,他的心智不定,心随境转,比喻这个意思。

  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是深深的染著,著是著相、执著、贪染。

  对於诸法实相,我们说得白一点浅一点,宇宙人生的真相他不懂得,他没有办法观察。真实相真的很难,几个人能看到?虽然《般若经》上常讲,大家也会念,但是他就不会用。如果你要能用得上,你得的利益就不可思议。像《金刚经》,这是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读的,不但学佛的人没有没读过《金刚经》的,在从前读书人,也一定念过《金刚经》。《金刚经》上,「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用上了没有?如果你对人、对事、对物,碰到烦恼了,心里有放不下、有争执,你把这个念上几遍,你就心平气和,你的问题就解决了,要会用。所以他不能观察真实,反而毁谤正法。

  不能称心,不能如意,所谓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如意的事情?这里面有果必有因。不如意,样样不如意,这是果报,果必有因。他不在因上去找,不在因上去改过,反而埋怨,怨天尤人,老天爷不公平,对不起他,佛菩萨也不公道,这种妄念是罪上又加罪,他怎么能够得称心如意?

  『心不调』,妄念多,烦恼多,这是心不调。一个人妄念多、烦恼多,谁敢用你?不但一般人用人不敢用这样的人,无论哪个做长官、做领导人的,他用人喜欢用老实人;如果妄念、妄想太多的人,不敢用,『为人弃舍』。

  『法界』里面是善友,法界里面真善知识,他不懂得,他『随顺恶友』。这就是所接触的人不是善知识,是恶知识,跟这些人做朋友。

  了是明了,明了是智慧,这一句意思很深,十九跟二十两句义趣都很深很广。不能明了诸根,六根、六尘、六识,换句话说,不能够明了事实的真相,於是乎起心动念无非烦恼。这些都是喜欢世话这样一个因缘产生的过失。末后一句总结。

  佛简略的把它归纳成二十种过失,如果诸位细细的去观察,每一类里头不晓得有多少过。所以古大德劝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特别是我们今天念这段经文。接著又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念头是妄念,只要把妄念打掉,你的法身慧命就现前。由此可知,法身现前不是普通人,法身大士,这就超越了十法界,入了一真法界,才是法身大士。我们的法身不能现前,法身不能证得,什么原因?障碍。障碍当中,喜欢说话是个很大的毛病、很大的障碍,我们没发现,不知道!读了这段开示,记住世尊的教诲,少说话,多念佛,决定有好处,真能够断烦恼,开智慧。

摘自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十一集)   /10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1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myc.com/dmlplzz/10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