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侃」每日阅读栏目,陪老师们一起“啃”医学影像那些经典实用的好书。
目前在读的是《影像医学操作常规》,是一本从放射科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的实用好书!列举了X线、CT、MRI那些基本设备操作及摆位规范等。
第二章CT检查第三节CT扫描常规
三、CT冠状动脉成像及血管成像
part1: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了解并量化冠状动脉的钙化情况。
严重心率不齐者。
取仰卧位,使其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面中线一致,双手上举抱头。
安装心电图电极。
扫胸部正位定位像。
扫描范围自从气管隆突下至心脏膈面,准直器宽度1.5mm,螺距0.23,kV,mAs,扫描时间~ms;扫描过程中要求病人吸气后屏住呼吸,扫描完成后重建图像层厚3mm,层间距1.5mm。
图像后处理。利用钙化积分软件计算冠状动脉各分支钙化积分值及总钙化积分值。摄影时窗宽~Hu,窗位25~35Hu。
part2: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
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的术前定位。如冠状动脉支架及旁路移植术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
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川崎病的诊断。
冠状动脉支架以及冠状动脉桥血管术后的复查。
冠状动脉畸形及变异的评价。
与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的禁忌证相同。
心率不齐或早搏等心率失常者。
常规取仰卧位,使其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面中线一致,双手上举抱头。
安装心电图电极。
扫胸部正位定位像。
小剂量预扫描用以确定延迟时间,肘静脉以3.0~3.5ml/s注入对比剂20ml,在升主动脉根部水平选择一层面,同层连续扫描,然后在升主动脉腔内选择兴趣区,由软件绘出时间-密度曲线,确定最佳扫描延迟时间,在扫描过程中要求病人吸气后屏住呼吸。
冠状动脉成像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至心脏膈面,肘静脉以3.0~3.5ml/s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约~ml及30ml生理盐水,由已确定的延迟时间触发扫描,准直器宽度0.75mm,扫描时间~ms,kV,mAs,重建层厚1mm,层间距0.5mm,扫描过程中要求病人吸气后屏住呼吸。
后处理技术常规做心脏短轴位及长轴位图像,根据需要采用MIP、MRP、SSD、VRT、VE等后处理方法。重组冠状动脉图像;摄影时选择心脏短轴位及长轴位图像以及有代表性其他后处理图像。窗宽~Hu,窗位25~35Hu。
向病人说明检查的目的和意义,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
对于心率过快者,扫描前可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
训练病人呼吸,以取得配合。
part3:CT血管成像
颅内叶血管造影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畸形及变异等。
颈动脉CT血管造影如颈动脉瘤、颈动脉体瘤、血管畸形及变异等。
大血管CT血管造影如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大动脉炎、血管畸形及变异、肺动脉栓塞、心脏射频消融术前肺静脉评价、肺隔离症、肝移植术后吻合血管观察、门静脉狭窄、栓塞、门静脉瘤、腔静脉梗阻、闭塞,肾动脉狭窄等。
四肢CT血管造影如动脉瘤、动脉狭窄、血管瘤、静脉栓塞、下肢深静脉狭窄和血栓形成、动静脉瘘等。
与静脉注射碘对比剂的禁忌证相同。
主动脉瘤及夹层破裂等急性重症患者。
1.头、颈部CT血管造影
仰卧位,头部摆正固定,头、颈部CT血管造影体位同颅脑、颈部CT扫描。
作头、颈部侧位定位像。
头部CT血管造影扫描范围从颈部至头顶,颈部CT血管造影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方至颅底,肘静脉以3.0~3.5ml/s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约~ml,选择一侧颈总动脉层面,由对比剂跟踪技术(bolustracking)触发扫描,层厚1mm,间距1mm。
后处理技术。根据需要采用MIP、MPR、SSD、VRT、VE等多种后处理方法、多体位、多角度显示血管及其病变情况。
2.大血管CT造影
取仰卧位,使其正中矢状面与检查床面中线一致,双手上举抱头。
胸、腹主动脉造影定位像同胸部、腹部扫描定位像,若同时行胸腹主动脉造影则定位像包括胸腹部及盆腔。
胸主动脉造影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膈肌;腹主动脉造影扫描范围从膈肌至股动脉(腹股沟处);胸腹主动脉造影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方水平至股动脉(腹股沟处)。肘静脉以3.0~3.5ml/s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约~ml,选择一相应主动脉层面,由对比剂跟踪技术(bolustracking)触发扫描,层厚1mm,间距1mm。
后处理技术。同上。
3.四肢血管CT造影
上肢血管造影①俯卧位,头先进,双臂上举平伸,手指并拢,两中指末端连线与检查床中轴线垂直;②做上肢定位像;③扫描范围包括整个上肢;④肘静脉以3~3.5ml/s注入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约~ml,由对比剂跟踪技术触发扫描,层厚1mm,间距1mm;⑤后处理技术同上。
下肢血管造影①仰卧位,足先进,双腿平放,双足跟连线垂直于检查床中轴线;②做下肢定位像;③扫描范围从股动脉上方水平至足跟;④肘静脉以3~3.5ml/s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约~ml,由对比剂跟踪技术触发扫描,层厚1mm,间距mm;⑤后处理技术同上。
part3:三维重建技术
多平面重建(MPR)适用于人体中任何一个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的器官,特别适合对病灶的多方位观察,以了解其与邻近,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
表面阴影显示(SSD)适用于空间结构复杂的器官或外形有显著改变的器官显示。特别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和颌面部畸形的患者,也可用于血管、喉部和胸部气道的显示。
最大密度投影(MIP)广泛应用于对高密度组织和结构的显示。如用于血管造影、血管钙化、血管壁软斑块等。
容积再现法(VRT)适用于全身大部分器官,如内耳、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肺等。
仿真内镜(VE)可用于观察胃肠道、呼吸道和血管等管道器官内表面。
无禁忌证。只要获取相应图像,可对其进行相应后处理。
MPR根据诊断的需要,选取一组图像的中间层面、兴趣区层面或某个器官的中间层面作为参照图像,以参照图像为基础,可获得冠状位、矢状位或任意方位的重建图像。通过鼠标移动各平面的位置,可使三幅断面平滑地变化。
SSD利用SSD三维重建软件完成,根据诊断需要选择、调整成像的阈值,使病变显示最佳。成像后,常采用前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顶面和底面观察,也可以任意旋转,选择任意角度进行观察。
MIP由MIP成像软件自动处理,选择合适的层厚,通过多角度投影或旋转,进行多方位观察和显示,选择合适的图像进行存储,供摄影所用。
VRT由VRT成像软件完成,对感兴趣区成像,可以调整体素的阻光度、颜色和梯度,多角度选择合适的图像进行存储,供摄影所用。
VE由VE软件完成,选择感兴趣区,确定一个阈值范围,调整透明度,重建出管道器官内表面的三维图像。光标进入管腔内后,调整视角和视线方向并逐渐深入,可以任意角度观察和在任意部位“漫游”。利用电影功能将重建出管道器官内表面的三维图像连续依次回放,可获得模拟纤维内镜的观察效果。
MPR所产生的图像仍然是断面图像,对于结构复杂的器官很难完全表达它的空间结构;曲面重建受人为操作的影响很大,会造成血管局部狭窄、器官变形等假象,故要参照原始图像。
SSD阈值的选择对图像结果影响很大,若选择不当,会出现一些类似空洞的假象。
MIP血管壁的钙化常会遮盖血管的显示;MIP是前后结构的重叠,因此不能在其图像上测量CT值;MIP空间层次不丰富,立体感不强;会丢失一些数据,结果会造成低密度的影像被去掉。
VRT阈值的选择对图像有影响,会造成血管狭窄等假象;运算量较大,速度较慢。
VE不能观察病灶的真实颜色,对黏膜病变和扁平病变不敏感;图像质量受技术参数和人体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胸部CT扫描的那些事儿:适应症、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医学影像每日笔记1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