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多变,医院的急诊室都忙得不可开交,其中不少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有数据显示,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其高发年龄段位为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冬季高发。
在这个季节,老人家如何做好血压管理?
以往一听到高血压脑出血手术,就会想到要开颅?可据说,现在有了新方法?
很多脑出血患者命救回来却瘫了,有什么办法避免致残呢?
一系列的答案,有请本期专家:广州医院钱东翔主任!
▲广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钱东翔
高血压脑出血,指的是由于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的出血。血压增高是其根本原因,通常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季节变化(尤其是秋冬季节)、用力大便或其他体力活动时发病。高血压脑出血临床上以突然的头痛、眩晕、呕吐、肢体偏瘫、失语神志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当发生高血压脑出血时,治疗上是否手术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颅内压以及患者的意识状态、身体耐受性等等。
以往,说到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第一反应是开颅。然而,随着医学与科技的进步,微创手术技术的应用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上成为趋势。广医三院神经外科钱东翔主任介绍,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开颅手术之外,有了更多微创治疗选择,基于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高血压老人:日常保健这么做!高血压的老人,往往一次排便不畅、或者骤然起身,就会诱发脑出血。因此,钱东翔建议,在气温骤然变化,天气寒冷等特殊时段,高血压患者一定要管理好血压,做好保暖,减少剧烈运动,多喝开水,多吃蔬菜水果保证大便通畅。这样才能预防脑出血的发生。也不要突然站立、坐起,这些都容易诱发脑出血。
急性脑出血、出血量大,脑压高:仍有必要开颅虽然创伤大、有二次损伤风险,但传统开颅手术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急性脑出血且出血量大、水肿情况严重,出现脑疝、颅内高压的情况,开颅手术是首要治疗选择。
钱东翔表示,尽管穿刺、立体定点等微创治疗方法能够清除血肿,但却无法解决脑压高、脑部肿胀的问题。“这些情况往往十分危急,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此外,开颅手术可全面了解脑出血情况,能处理活动性出血。
出血量较少、亚急性血肿:多靶点立体定向微创清除对于出血量没有达到30ml的血肿,以往的做法是不开颅手术而进行保守治疗,等待血块逐渐被吸收。但由于这个过程时间较久,而积血在脑部留存时间越长,血块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对脑细胞的毒害作用越久,越会影响觉醒、言语、运动等方面的脑部功能,因此,即便是大脑半球小于30ml的“小出血”,在目前的设备条件下也建议手术及早干预将积血清除。
钱东翔介绍,目前,微创“立体定向技术”来治疗脑部“小出血”得到很多神经外科医生推荐,这种疗法可最大程度地保全患者身体功能。这种治疗方法是在颅骨上钻一个单孔,采用多靶点立体定位仪,精准定位好血肿位置,再用穿刺针通过预先钻好的骨孔穿刺到定好的血肿靶点,尽可能将积血抽净。
这一手术通过缩短血肿吸收的时间,降低血块对脑部功能区的影响,能更快恢复肢体言语等功能,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术头皮切口约2cm,颅骨钻孔也只有1cm,像花生粒大小,患者较易耐受,年纪大不适宜开颅的患者也可采用。
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立体定向微创手术可达到脑部出血的任何区域,以往被视为手术“禁区”的生命中枢——脑干出血及其他深层脑出血,都可以借助这种方式清除血肿。
但钱东翔指出,这种手术主要针对血肿已经形成、生命体征平稳的亚急性脑出血。急性脑出血、血还没有止住或者仍有活动性出血的脑出血则不适用。此外,由于这种手术是在非直视的情况下完成,有损伤细小血管再发出血的可能,但几率相对较小。
微创治疗急性大量脑出血:脑镜辅助清除那是否有一种手术技术可以做到解决急性的、出血较大的脑出血,又能避免开颅手术的较大伤害,实现微创手术治疗呢?答案是肯定的!
钱东翔介绍,还可以采用脑镜辅助下高血压脑出血清除术。他说,这一微创技术集合了多种手术方式的优点,活动性出血、位置较深的出血均能适用。
该手术是在头颅开一个类似银元大小的孔,将脑镜至于头颅内,就好比将医生的眼睛带到头颅内,可以全方位的了解脑出血的位置、深度等情况,进而清除脑部血肿。由于是在电子镜头直视下完成,血肿的清除率及止血完全率更高,再发出血的几率也明显下降。
传统开颅清除血肿,是通过抽吸一部分脑组织来建立手术通道,而脑镜辅助方式则是通过器械将脑组织往周边推挤建立手术通道,大大减小了对于脑组织的二次损伤。
命救回来却瘫了? 输注神经干细胞修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内血肿的清除并不意味着患者能恢复成脑出血之前的样子!”
钱东翔主任介绍,临床有很多家属存在这样的误区,患者脑出血进行了手术,但为什么还是会出现偏瘫、身体功能受损?
钱东翔解释,这是因为脑出血的位置往往在脑部基底节区,此处为神经纤维高度集中区,一旦出现脑出血,即便手术成功,也就是血肿清除干净,但是血肿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也是不可逆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脑出血患者“命救回来了,但还是瘫了”的原因,脑出血的致残率高的原因也正于此。
现在有了新方法,可以向受损功能区注入神经干细胞及神经生长因子。在手术中,医生不仅可靶向定点清除血肿,同时还可在受损害靶区注入神经干细胞及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受损区域的神经网络修复和重建。
“这就好比在受损的‘贫瘠’土地上施肥,直接针对受损区进行修复,从而降低病残率,改善术后功能状态,提高脑出血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钱东翔说。
文/综合自《广东卫生在线》、《南方都市报》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