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汛期天气多变、突变
那么在防汛期
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这有一份不能错过的
防洪防汛安全知识小贴士
请仔细阅读
及时转告您的亲人和朋友~
暴雨来临时采取防范措施
1.暴雨来临,关闭门窗,防止雨水扑入屋内,一旦进水立即关闭电源、煤气等设备。
2.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
3.不要走地下通道或高架桥下面的通道。
4.不要在流水中行走,15公分深度的流水就能使人跌倒。
5.在山地如发现水流湍急、混浊及夹杂泥沙时,可能是山洪爆发的前兆,应离开溪涧或河道。
6.暴雨中开车应打开雨雾灯,减速慢行,注意预防山洪,避开积水和塌方路段。
7.注意街上电力设施,如有电线滑落,即刻远离并马上报告电力部门。
8.如住所可能出现严重水淹,应撤离居所,到安全地方暂避。
9.遇到危险时,请拨打求救。
防洪防汛安全小知识
1.汛期气候多变、突变、常会出现打雷闪电、大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
2.汛期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山洪暴发等自然灾害。
3.要经常收听天气预报,密切注视天气变化,了解掌握灾情预报预测,做好防洪自护。要认真学习有关汛期防灾抗灾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不到易发生山洪(河溪边、沙滩,低洼处)区域游玩逗留。
5.不到易发生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危险区域或危房里活动停留。
6.不到溪、河、池塘、水库等水域戏水、游玩。
7.需过溪河要找桥梁通过。不要涉水过坑、过溪、过河,更不要冒险抢渡溪河。
8.不到小溪、河流等水域捕鱼玩耍。
9.遇到灾害性天气尽量不外出,已出门在外的要寻找安全的地带避灾自护。
10.要熟记学校应急信号,应急转移路线和地点,需紧急转移时,要听从学校统一指挥,及时有序地安全转移。
11.途中遇险时,不必惊惶失错,应迅速进行避险自救或寻找求助求救的办法,不能冒险行事。
防制老鼠、蚊蝇等有害生物夏日高温,加上潮湿多雨,洪水难退,大量动植物腐败,这简直是蚊蝇等有害生物繁殖的天堂,老鼠的数量也可能会异常激增,爆发传染病的几率也大大提高了。
清除居住环境周围的积水、处理好腐败的动植物是最重要的,这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住虫害数量。
病菌滋生,做好消毒工作洪水消退后,公共区域一般由政府派人负责消毒,但我们个人也要做好家庭消毒,包括饮用水消毒、日常接触物体表面消毒等等,加上新冠疫情仍在,消毒更是必不可少。
洪涝灾害中易发疾病的防治(一)肠道传染病防治
1.甲型病毒性肝炎◎定义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消化道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的甲肝病毒感染者。通过食用被甲肝病人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感染。
◎症状甲肝起病急,主要症状是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白眼球变黄、腹胀、稀便、肝区疼痛等。严重者可出现高热、频繁呕吐、重度乏力甚至昏迷、死亡。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吃干净和煮熟的食物。
◆保护水源,消灭苍蝇,不随地大小便。
◆对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病人用过的食具要煮沸20分钟后再洗涤,生活用品用1%漂白粉水擦洗,被单、衣物等如不能用开水煮要在日光下多次曝晒。
◆管理好病人的粪便和排泄物、垃圾等污物。
◆接种甲肝灭活疫苗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2.霍乱◎定义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霍乱是国际检疫传染病,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归为甲类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由被病菌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苍蝇、蟑螂等也会传播霍乱弧菌。
◎症状霍乱的典型症状是剧烈的无痛性水样或米汤样腹泻,严重的一天腹泻几十次。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严重的脱水、虛脱甚至死亡。霍乱病人应喝大量淡盐水,并马上就医。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不喝生水,吃干净和煮熟的食物。
◆保护水源、管好粪便、消灭苍蝇和蟑螂。
◆对病人的粪便、呕吐物和生活用品要严格消毒处理。
◆发现病人要及时报告、严格隔离。
重要提示:与病人有密切接触者要服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3.细菌性痢疾◎定义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由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苍蝇也能传播痢疾。
◎症状主要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呈每天十多次或更多、里急后重(大便后仍有未解完的感觉)、脓血样大便。中毒性菌痢病情凶险,多见于儿童,可表现为高烧、昏迷、抽风、甚至脑水肿和呼吸衰竭,无腹泻症状。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不喝生水,尽量吃煮熟的食物,不吃腐败变质食物。
◆搞好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粪便垃圾及时清理,消灭苍蝇。
◆对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彻底治疗。
4.伤寒◎定义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是伤寒病人和带菌者。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食具和生活用品传播,苍蝇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症状伤寒起病缓慢,起初只感觉疲惫、头痛,体温逐渐上升到39℃以上并持续10-14天,同时伴有听力减退、表情淡漠、神志不清、前胸、上腹可出现少量“玫瑰疹”,肝、脾轻度肿大。重症病人可发生肠穿孔、肠出血等并发症。
◎预防措施◆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不生吃海产品,不吃不新鲜的食品,不喝生水。
◆搞好三管一灭,即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
◆早期发现病人,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病人或带菌者排出的粪便、呕吐物及分泌物等严格消毒处理。
◆普遍进行伤寒疫苗预防接种。
(二)虫媒传染病防治
1.流行性乙型脑炎◎定义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蚊子叮咬感染乙脑病毒的家畜后再叮咬人,病毒即侵入人体,使人受感染。儿童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猪为主要传染源,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
◎症状乙脑起病急,体温迅速上升到40℃以上,伴剧烈头痛和呕吐、意识障碍、抽搐,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
◎预防措施◆防蚊灭蚊。
◆猪圈、鸡圈等要经常清扫并喷洒灭蚊药。
◆医院诊治,病人应隔离。
◆接种疫苗。
2.疟疾◎定义疟疾是由蚊子传播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俗称“打摆子”。
◎传播途径由蚊子叮咬传播。
◎症状感染疟疾后,可出现发冷、发抖、恶心、呕吐、高热、全身酸痛等症状,三四个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贫血、衰弱、消瘦、脾脏肿大。
◎预防措施◆改善环境卫生,消除蚊子孳生场所。
◆改善居住环境,使用蚊帐、蚊香或安装纱窗纱门等驱蚊。
◆不在室外露宿,避免蚊虫叮咬。
◆及时发现病人、早诊断、早进行正规治疗。
3.蜱虫病◎定义蜱虫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俗称,多发于春夏季节。
◎传播途径主要经蜱叮咬传染,直接接触急性患者的血液、唾液和痰液等也可传染。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38℃)伴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出现黑便、牙龈出血等症状,少数病情较重患者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在蜱类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需着长袖衣服,扎紧裤腿,不穿凉鞋;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需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
◆生活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的居民,或携带宠物到蜱类生活地区旅行者,应做好居住环境和宠物身上蜱虫的杀灭工作。
◆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皮肤,应及时就医。就医不便时,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虫;或用烟头、香头轻烫蜱虫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将蜱虫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再用碘伏或酒精局部消毒。
(三)鼠媒传染病防治
1.流行性出血热◎定义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人可通过被携带病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灰尘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吃了被携带病毒鼠类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可引起感染;
◆被鼠类咬伤或破损的皮肤直接接触带病毒鼠类的血液和新鲜排泄物也可引起感染;
◆螨类吸了带病毒鼠类的血后又吸人血可引起感染。
◎症状患流行性出血热可表现为发冷,高热、剧烈的头疼,腰痛和眼眶痛,发病2~3天后,软腭、眼球结膜等粘膜及腋下、胸部、背部、上肢等部位出现出血点,严重者可出现大片瘀斑甚至鼻出血、咯血、呕血,也出现黑色柏油样大便等。病情严重时,可因休克、大出血、尿毒症或水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预防措施◆灭鼠防鼠;不吃被鼠咬过的食物或被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
◆灭螨防螨:有螨类的泥地用1%~2%敌敌畏喷洒,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
◆加强环境治理,清除住处周围的杂草、灌木;室内物品尽量离地;及时清除粪便、垃圾;保藏好粮食、食品。
◆加强个人防护,在疫区作业时,应穿戴防护衣裤,防止皮肤破损: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野外住宿时,应选择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
◆及早发现病人、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病人的用品和排泄物要严格消毒处理。
◆接种疫苗。
END公益广告栏举报市扫黑办-、市纪委监委--8、市公安局-
举报邮箱:mgsmx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