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
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60岁以上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慢性眼底血管改变,主要表现为眼底动脉血管变细,透明度降低,颜色变淡,反光性强,血管平直,分支成锐角等情况,是一种衰老的表现。出现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症的人不必紧张,因为它一般不致失明。
全身动脉硬化的“信号”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个典型信号,患有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人,全身动脉血管多有硬化。但身体部分大动脉血管硬化患者,不一定有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因此,如果是前一种情况,患者需要做进一步检查,以查明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硬化情况。如果为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患者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少吃高热量、高脂肪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勿暴饮暴食,保持愉快的心情。另外,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可加快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也会加重上述疾病的眼部病变。
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分类
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分类主要包括单纯的老年性生理性动脉硬化和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眼底动脉硬化两种。
1、单纯的老年性生理性动脉硬化
眼底动脉硬化的发生分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单纯的老年性生理性动脉硬化,既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患,也无眼部其他异常情况,仅在眼底检查时发现视网膜动脉普遍稍变细。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管壁的弹力层和肌层会逐渐失去弹性,导致全身动脉系统发生退行性硬化。一般地说,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年性动脉硬化,属于这种情况者不必紧张担忧,也无需任何治疗。只要平时少食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坚持适度的锻炼,每年定期检查眼底及全身情况,一般不会对视力产生损害。
2、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眼底动脉硬化
另一种情况则是在全身性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眼底动脉硬化。由于眼底血管异常还反映了全身血管系统的异常变化,例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除有相应的全身症状外,往往合并眼底视网膜动脉变细、变直,呈铜丝或银丝样改变,与静脉交叉处可见硬化的动脉压迫静脉,称交叉压迫;重者则发生视网膜血管的痉挛、狭窄甚至阻塞、出血,并可出现视网膜的渗出、水肿等改变。眼底病变程度的轻重及发展的急缓,与全身病变的程度和进展有关。这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眼底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对视功能造成损害,需要及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治疗方法
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一种老年慢性血管病变,是老年周身血管系统的衰老现象。眼底视网膜的动脉是人体全身唯一可以看到的血管,能够直观的观察到眼底的血管,这也体现了全身的血视网膜动脉管情况。属于中医学中“视瞻昏渺”、“暴盲”等范畴。其危险性决定于硬化的程度,程度越高就越危险。单纯的老年性生理性动脉硬化,既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患,也无眼部其他异常情况,仅在眼底检查时发现视网膜动脉普遍稍变细。
老年性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是动脉的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殖性病变在视网膜上的表现。以动脉壁增厚、改变弹性和变硬为主要特征。普遍发生于50~60岁的老年人,是侵犯全身动脉系统的退行性与弥漫性动脉硬化。眼底病变程度的轻重及发展的急缓,与全身病变的程度和进展有关。
这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眼底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对视功能造成损害,需要及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虽然可以使脑力和体力活动减弱,却很少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眼部可无任何症状,但在检查时可以发现眼底动脉普遍变细、颜色变淡与反光变暗。有时由于脉络膜动脉硬化可使视网膜产生继发性改变,如色素紊乱,玻璃膜疣,甚至引发老年性黄斑变性。
在临床治疗中,医院的五轮五脏综合疗法注重五轮与五脏的紧密结合,风轮目疾,多从肝治,针对肝气、肝火太旺、肝阴、肝血不足,治以平肝、泻肝、柔肝、补肝之法以明目。血轮目疾,以心为主,对于心不生血、血不养肝、水不制火上攻眼目、热血不止、刺痛难开、口舌生疮、小便赤涩,而治以补血、养血、凉血、止血、清心泻火明目之品。肉轮目疾,以脾虚胃弱为主,或因脾气不足、中气下陷,或脾不运水、湿聚成痰,或脾运衰退、胞睑下垂。治以健脾利水、消痰散结、益气升阳、健运脾胃之法。气轮目疾,其病在肺。病机多为冷热不调、肺不生水、火无水制、上攻眼目,治以滋阴润肺、养阴清热、清泻肺火之法。水轮目疾,其治在肾。多由房劳过度、忧思积虑、肾水不足或肾阳虚衰所致,治以滋阴补肾、滋阴降火、温补肾阳、滋补肾阴之法以明目。同时,由于病变的多样性、复杂性,一轮病变可能是多个脏腑共同作用的结果,同一种疾病也可能引起多个轮脏的病变,故在临证治疗时,我们注重从多个脏腑出发,既注重五轮的变化,也不忘与五脏及五行相结合,辨病辨证,综合治疗疾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