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年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CSNO)学术年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主题是“以道御术,守正创新”。大会首先由执行主席吴劲松、大会主席陈忠平、毛颖教授,和候选主委朴浩哲等作大会致辞。本次大会在开幕式环节发布了中文版本NCCN脑胶质瘤患教指南,为中国胶质瘤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专业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全程指导。阔然基因也积极的参与了CSNO学术大会,并有幸邀请到医院史之峰教授于本次大会上介绍阔然基因在脑肿瘤,尤其是脑胶质瘤和脑膜瘤在基于二代测序(NGS)和二代病理(NGP)新技术平台上开展的工作。现对本次史教授的精彩内容做相应的报道。史之峰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当前胶质瘤整体的有效治疗方法相对欠缺,但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非常快。史教授认为这种逆差情况对于胶质瘤领域来说是一件好事,使其具有后发的优势。史老师概括了本次版WHO肿瘤分类指南的两个核心内容,一是在新版指南里面增加了许多新的分子标志物,对与脑肿瘤诊断的重构起着决定性的意义;二是许多新的诊断技术出现使得一些诊断不清的脑肿瘤能够明确诊断。史教授认为虽然现在分子检测已经非常普及了,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不同的分子检测技术平台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是存在差异的。如果分子检测的结果不准确,对后续的诊断和治疗会产生严重性的误导。史教授向大家介绍了阔然基因开发的一款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平台的脑胶质瘤CaptioX-G1检测体系,并分享了CaptioX-G1在基于例配对样本的性能数据。凸显了阔然基因在脑胶质瘤组织-血液配对样本检测和组织单样本检测的高一致性和临床符合率。接着史教授给大家展示了阔然基因在脑膜瘤中开展的一些工作。史医院的脑膜瘤病例中,被诊断为WHOI级的、如果手术达到2类切除,在7-8年后是会发生肿瘤复发,而部分WHOII级的脑膜瘤在术后2-3年后会复发。史教授认为对于当前脑膜瘤的诊断如果仅从WHO组织分类来区分哪些肿瘤是否会复发是远远不够的。史教授通过介绍1例在阔然基因中开展的脑膜瘤分子检测案例,来说明分子检测在提示脑膜瘤患者是否会复发中的重要性。通过史教授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该案例虽然组织学诊断为WHOII级的非典型性脑膜瘤,但是通过分子诊断后发现其携带有NF2、TERT基因突变和1p、10染色体缺失等分子特征,符合MCmal恶性分子亚型。最后史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二代病理技术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二代病理技术是能在一张FFPE切片上进行多标蛋白指标的定量分析技术,相比于传统的病理技术,二代病理技术(NGP)能在一张切片检测多个生物标志物,配合分析软件能客观开展多个标志物的定量分析,能分析细胞组成、功能状态和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信息等。该技术能够帮助脑肿瘤患者进行更加精准的分型,从而更加准确的筛选有效的治疗人群。史教授通过介绍二代病理技术在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儿童胶质瘤和非典型性畸胎样横纹肌瘤(AT/RT)分子分型的研究来阐述该技术在脑肿瘤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史教授希望将来能有越来越多新的技术出现,推动脑肿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专家介绍
史之峰博士
医院
师从毛颖教授,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副研究员,复旦大学神经外科研究所分子病理室副主任,上海市脑功能重塑和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主要从事脑胶质瘤分子病理和分子可视化手术研究,现为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手术组委员、世界华人医师协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基础与转化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秘书长、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分会青年委员,近5年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1篇,主持国自然和上海市课题6项,以主要完成人身份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中国抗癌科技奖等奖项,入选上海市人才基金资助计划和医学会“青年菁英”人才计划,获得“启明星”、“扬帆计划”等科技项目资助,被评为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