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有些看似很简单的症状,譬如下肢疼痛和肿胀,医院门诊,患者及家属却不知该如何就医了。再加上门诊的人流涌动,医院的病人都蒙圈(糊涂)了。
下肢疼痛和肿胀是个临床上非常常见症状,许多疾病都会出现这样的症状。同时每个人对这些症状的反应也不一样。就拿疼痛来说,同样的病变,有些人感觉剧烈的疼痛,而有些人只感觉到稍微有点疼痛;而同样的下肢肿胀,发生的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和预后可就大大不同了。
那么我们一旦出现下肢疼痛,到底应该看哪个科呢?医院副院长,大外科主任曾庆黎教授告诉我们,最简单的下肢疼痛应该是外伤引起的疼痛,一般来说有近期明确的外伤史,有些人还伴有伤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先看看普外科或者骨科,医院就直接看创伤外科了。
间歇性跛行有一种下肢疼痛是与步行走路有关的疼痛,当行走一定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不适,特别是小腿肚子疼痛,最终导致患者被迫停止步行,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又可以继续行走,如此反复,这样的疼痛我们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这种“间歇性跛行”多见于动脉病变、其次是静脉病变或腰椎管狭窄患者。动脉和静脉性跛行需要找血管外科,而椎管狭窄找脊柱外科或骨科了。
静息痛患者在卧床休息时疼痛明显,特别是晚上睡觉时格外严重,常常夜不能寐,临床上称为“静息痛”,往往和下肢缺血变得非常严重有关。还有一些下肢缺血更加严重,甚至出现了下肢的溃疡和坏死。无论是静息痛还是出现溃疡坏死的病人肯定是要找血管外科医生就诊了。
下肢缺血导致的疼痛是最严重的下肢疼痛,应及时去看血管外科。
有些病人发生下肢肿胀,反复感染发烧,检查深静脉时又没有发现血栓,但体检时可以看见浅静脉曲张,毛细血管扩张或者出现足靴区发黑甚至溃疡,这种情况多半与原发性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髂静脉狭窄、下肢感染等原因有关。比较轻度的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常常并不会出现上述发烧、发黑、溃疡的症状,病人常常主诉下肢肿胀,每天晚上睡觉前严重,而睡一晚上到起床时可以完全缓解,但第二天此症状可以再次发生。这种疾病也应该找血管外科医生了。
当心“沉默的杀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曾教授说,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部不正常的凝结,造成血管部分或完全堵塞。双下肢静脉距离心脏最远,直立导致双下肢的静脉血要克服重力才能回到心脏,因此人体双下肢深静脉最容易形成血栓。
他同时告诉我们,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有约80%的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当它脱落时,却可能导致致命后果。下肢血栓一旦脱落,就会沿血液循环回流到心脏,再从心脏进入肺动脉,造成肺动脉部分或完全栓塞,称之为“肺栓塞”。
近几年来,血管外科有一些新的治疗趋势,就是介入微创治疗:它是用介入的手段扩张下肢血管,在血管里面放支架,这种介入甚至可以应用在最末端的血管上。这种方法已经慢慢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成为血管外科主流治疗的方法。
例如,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和预防肺栓塞的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轻则下肢肿胀和痛疼长期不得愈合,重则发生肺梗塞失去生命。而采用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置入可回收滤器和股静脉置管溶栓,则能得到很快很好的疗效。如果是髂静脉某处有狭窄引起的疾病放入支架即可迅速解决下肢回流障碍引起的下肢肿胀问题。
介入治疗方法还可以治疗哪些外周血管疾病?
静脉系统疾病,如髂静脉或下腔静脉狭窄、闭塞及导致的下肢静脉曲张等。
主动脉系统,如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下肢动脉急(慢)性缺血性疾病,如下肢动脉栓塞、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内脏及肢体动脉瘤,如肝动脉瘤、脾动脉瘤、肠系膜动脉瘤、肾动脉瘤、下肢动脉瘤等。
内脏动脉狭窄疾病,如腹腔干狭窄、肠系膜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等。
其他如肢体动静脉畸形、血管瘤、动静脉瘘等。
曾教授强调,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和导致栓塞,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字——动。勤运动,避免久坐!
坐班族上班期间,隔1小时起来走动走动,每天坚持运动半小时,周末多出去活动活动。平时戒烟戒酒,多喝水,多吃蔬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注意:一旦发现腿脚明显肿胀,医院去诊治,找到相对应的科室,切记不要担误最佳治疗时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