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患有罕见心脏畸形,32岁的曾先生有颗比普通人大3到4倍的“巨型心脏”,终日饱受病痛折磨。为了提高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专家团队在省内创新运用3D打印技术辅助,成功为曾先生进行了手术治疗。5月14日,曾先生终于康复出院。先天性心脏畸形致多症并发,病情危重复杂十多年前,来自郴州的曾先生在体检时查出心脏杂音,但并未引起他的注意。自年起,他发现自己在活动后常感到呼吸急促。而近半年来,他的症状逐渐加重,医院就诊。经检索,此为3D打印技术在我省心脏外科领域首次应用经检查,致曾先生呼吸急促等症状的“元凶”是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同时合并肺动脉高压、室间隔膜部瘤突出、房颤、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等诸多问题,病情危重且极为复杂。据悉,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是一种极少见的心脏畸形,若没有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成年后大多会出现严重的瓣膜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甚至房室传导障碍。经心脏大血管外科胡庆华介绍,因患者的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大动脉间的连接皆异常,恰好矫正了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所以他在小时候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症状。然而成年后,因原来的三尖瓣要发挥二尖瓣的作用,承担体循环很高的压力,随即逐步出现了瓣膜功能障碍,而心脏扩大后其三尖瓣瓣环亦随之扩张,又进一步加重了瓣膜的返流。如此反复,最后形成了比常人大3到4倍的巨型心脏。那么患者是否还有手术指征?因肺血管严重扩张,主肺动脉血管直径最高达7.5cm,专家们遂通过漂浮导管测试其肺动脉压力,但心脏转位使得导管只能漂到肺动脉下方而无法进入内部,不能准确测量其肺血管压力和阻力。面对估测出的极高肺动脉压力而没有低氧血症的情况,罗万俊教授团队认为患者仍有手术机会,做出了“择期手术”的决定。尽管如此,患者巨大的心脏、瓣环扩张和极高的肺动脉压力都进一步增加了手术难度。3D打印技术助力精准手术,难题迎刃而解因患者年龄较大,已不适宜做完全解剖双调转根治性矫正手术,专家们只能着力解决其瓣膜功能障碍等现有问题。由于“巨型心脏”使手术视野加深,且患者的心脏畸形情况复杂,无论彩超还是CT都令医生难以准确、全面地探查其心内结构,如何确定最佳治疗方案,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专家们想到了近年来在外科领域应用渐多,能直观、立体呈现器官内外部结构的3D打印技术。术前,治疗团队以1:1的比例打印出了患者的3D心脏模型,通过模型更直观地观察其心内结构、分析肺血管扩张原因、判断手术指征,并且与麻醉师、手术室充分沟通,反复讨论、制定出了最佳手术方案,并“预演”了具体的手术方法。5月6日,由罗万俊教授、胡庆华副主任医师领衔的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在术中根据3D打印模型上“预演”的手术路径,为患者曾先生置换了最大型号的机械二尖瓣,同时做了室间隔膜部瘤修补,使得瓣膜功能障碍等诸多现有的心脏问题得以解决。术后曾先生恢复良好,于5月14日康复出院。据了解,医院专家们此次将3D打印技术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这在省内尚属首次。罗万俊教授表示,随着技术的成熟,今后将有更多复杂、高难度的心脏畸形手术在3D打印技术辅助下开展,以此来提高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
记者刘少龙
通讯员严晓博
图片源于网络
白癜风会治疗好吗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myc.com/dmlplcs/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