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中山一院心血管康复科张焰副主任医师
医疗专长:熟悉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心血管常见病的规范诊疗,重视高胆固醇血症等危险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早期诊治,对药物配合体外反搏综合治疗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为代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目前已经占据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医院心血管康复科张焰副主任医师在日前讲座中指出,我们不能等心血管疾病发作了再进行治疗,而应及时防控粥样硬化,这才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最有效途径。
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吗?
所谓动脉粥样硬化指的就是呈黄色粥样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甚至闭塞。
它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而进展到中晚期则可损伤身体多个器官,造成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多种疾病,这时候想要进行干预和治疗,难度极大。
因此,张焰副主任医师指出,我们应该尽可能在早期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干预,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尤其需要重视早期防控。
动脉粥样硬化有许多危险因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的。
张焰副主任医师提醒,尤其需要警惕先天性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这类患者血液中往往含有极高的低密度脂蛋白,让他们比常人更易更早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带来更严重的并发症。
“对成人而言,血清中低密度胆固醇值高于4.7mmol/L、有皮肤/腱黄色瘤或45岁以下却有脂性角膜弓、一级亲属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这三条中有两条符合即可诊断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对儿童而言,低密度胆固醇值高于3.6mmol/L且一级亲属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或早发冠心病患者即可确诊。一旦确诊应积极服药治疗甚至进行血浆置换,尽早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
除此以外,张焰副主任医师表示,普通人也可从血常规和尿常规的验单里面发现动脉粥样硬化高危的“蛛丝马迹”。
血清Lp(a)?
脂蛋白(a)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卒中等的独立危险因素,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更甚于低密度胆固醇,而且促进血栓形成,Lp(a)数值过高需警惕血栓风险,需及时就医。
血清hs-CRP?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提示身体存在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也是一种炎症性疾病,hs-CR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正相关。
血液Hb?
即血红蛋白,数值过高说明身体可能存在慢性缺氧,对肥胖人士而言或提示存在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同时需警惕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于血栓形成。
血液PLT?
即血小板,具有凝血功能,若数值高于正常值,则血栓形成风险增高。
尿AER?
即白蛋白排泄率,微量蛋白尿提示可能存在早期肾损害。
另外,男性的勃起功能障碍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预警信号,提示患者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如何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除了先天性和年龄因素外,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尿酸、肥胖、吸烟酗酒等都有密切关系,而这些后天因素可以进行干预和防控。
张焰副主任医师认为,冠心病的防治重心应该前移,“以美国数据为例,其冠心病死亡率近年下降了50%,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一级预防。因此控制危险因素至关重要,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