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肺动脉瓣狭窄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8%~10%,肺动脉狭窄以单纯肺动脉瓣狭窄最为常见,约占90%,其次为漏斗部狭窄,脉动脉干及其分支狭窄则很少见,但可继发或并发瓣下狭窄,它可单独存在或作为其他心脏畸形的组成部分,如法洛四联症、卵圆孔未闭等。若跨瓣压差<30%mmHg,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病因及发病机制
各类肺动脉狭窄其胚胎发育障碍原因不一,在胚胎发育第6周,动脉干开始分隔成为主动脉与肺动脉,在肺动脉腔内膜开始形成三个瓣膜的原始结节,并向腔内生长,继而吸收变薄形成三个肺动脉瓣,如瓣膜在成长过程发生障碍,如孕妇发生宫内感染尤其是风疹病毒感染时三个瓣叶交界融合成为一个圆顶状突起的鱼嘴状口,即形成肺动脉瓣狭窄。在肺动脉瓣发育的同时,心球的圆锥部被吸收成为右心室流出道(即漏斗部),如发育障碍形成流出道环状肌肉肥厚或肥大肌束横跨室壁与间隔间即形成右心室流出道漏斗型狭窄。另外胚胎发育过程中,第6对动脉弓发育成为左、右肺动脉,其远端与肺小动脉相连接,近端与肺动脉干相连,如发育障碍即形成脉动脉分支或肺动脉干狭窄。
临床表现
体格检查:主要体征是在胸骨左缘第2肋骨处可听到Ⅲ~Ⅳ级响亮粗糙的喷射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向左颈部或左锁骨下区传导,杂音最响亮处可触及收缩期震颤,杂音强度因狭窄程度、血流流速、血流量和胸壁厚度而异。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常减弱、分裂。漏斗部狭窄的病人,杂音与震颤部位一般在左第3或第4肋间处,强度较轻,肺动脉瓣区第2心音可能不减轻,有时甚至呈现分裂。
重度肺动脉口狭窄病人,因右心室肥厚可见胸骨左缘向前隆起,在心前区可扪及抬举样搏动,三尖瓣区因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在该处可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伴有心房间隔缺损而心房内血流出现右向左分流时,病人的口唇及四肢指(趾)端可出现发绀、杵状指(趾)。
治疗
轻度肺动脉狭窄病人临床上无症状,可正常生长发育并适应正常的生活能力可不需手术治疗,中等度肺动脉狭窄病人,一般在20岁左右出现活动后心悸气急状态,如不采取手术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会导致右心室负荷过重出现右心衰竭症状,从而丧失生活和劳动能力,对极重度肺动脉狭窄病人常在幼儿期出现明显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常可在幼儿期死亡。20世纪80年代之前,外科手术行肺动脉瓣切开术是治疗该病的惟一手段,该方法是在体外循环下,切开狭窄的瓣环。但随着医学的发展,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已经成为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
机制:球囊充盈时可产生高达3个大气压的压力,利用向球囊内加压对狭窄的瓣口产生的张力而引起狭窄的膜撕裂,从而解除肺动脉瓣狭窄。
适应证①右心导管检查发现右室的收缩压>60mmHg或跨肺动脉压差≥40mmHg。②心电图和胸部X线检查均提示肺动脉瓣狭窄右心室肥厚或伴有劳损等。
并发症常见有心律失常、肺动脉瓣反流、肺动脉损伤及右室流出道的痉挛等。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①病人虽症状,心电图也无明显异常改变,右心导管检查示右室收缩压在8.0kPa(60mmHg)以上,或跨瓣压力阶差大于5.3kPa(40mmHg),或超声心动图检查示瓣孔在1.0~1.5厘米属中度狭窄应考虑手术。②无症状但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大或伴有劳损,X线片示心脏有中度增大者。③有症状心电图及X线均有异常改变者,手术年龄以学龄前施行为佳。④症状明显有昏厥发作史属重度狭窄者,应在婴幼儿期施行手术以减轻右心室负荷。
手术方法①低温下肺动脉瓣直视切开术仅适于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且病情较轻而无继发性漏斗部狭窄和其他伴发心内畸形。②体外循环下直视纠治术适合于各类肺动脉口狭窄的治疗。③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除一般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外主要有两点:其一肺动脉口狭窄解除后,肺循环血容量明显增多,因此应根据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适当补足血容量,以避免术后低心排血症,必要时静脉内滴注多巴胺和西地兰等强心升压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过渡至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二如流出道狭窄解除不彻底,右室压力仍高,术后容易引起右室切口出血,且易产生右心衰竭。本病手术死亡率较低,一般在2%左右,手术效果满意,术后症状改善或完全消失,可恢复正常生活。
预后
轻度狭窄一般可不予治疗,随访观察即可。如患者有症状压力阶差>35mmHg者,介入或手术治疗效果均良好。重症狭窄如不予处理,可致右心衰而死亡。
课程辅导计划
骨肽注射液说明书有没有介绍用药注意事项北京那里有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