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损伤反应学说”是已公认的发病机制。血管内皮受损,脂质氧化及浸润,血小板、炎性细胞的活化、粘附并浸润,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增殖、凋亡等病理生理过程,伴随着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进展、恶化及斑块破裂并血栓形成的全过程。合理的干预手段,可以预防粥样硬化形成,稳定斑块并防止血栓栓塞,甚至可以实现清除血管内斑块。目前,对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患者,临床医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管理和清除血管内的这些“垃圾”。
1、改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控制饮食,减少脂肪酸摄入,适量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增加锻炼,控制体重;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戒烟,适量饮酒,减少血管损伤因素。
2、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因为这些疾病可以损害血管内皮,最终导致或促进斑块沉积。
3、调脂药物治疗
调节血脂,可以降低斑块形成几率,甚至逆转斑块。临床医生主要根据血脂异常的类型及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性选择合适的调脂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坏的脂蛋白)为首要目标。药物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常用的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调脂药物还有:烟酸类、胆酸螯合类、抑制肠道脂肪吸收的药物如依折麦布等,近年又出现了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9(PCSK9)抑制剂类等降胆固醇药物利器。当然,不饱和脂肪酸及一些中成药制剂等也是调脂药物的重要补充。
降脂是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调脂药物一般需要长期服用。临床上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并观察药物反应。他汀类药物是使用最为广泛、疗效也最为确切的调脂药物,根据其降脂强度,可将他汀类药物分为高、中、低等降脂强度。我国大多数患者,通常经过中等强度(可使低密度脂蛋白降低30%?50%)甚至低强度(可使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30%)的治疗即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达标,少部分患者需要使用高强度他汀治疗。对于高密度脂蛋白(好的脂蛋白)异常低下的患者(<1.04mmol/L),建议首先采取改善生活方式,若无效可以选用烟酸或他汀类合用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4、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
通过抑制血栓形成,防止心、脑等重要脏器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这类治疗主要包括环氧酶抑制剂,常用药物阿斯匹林,但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ADP受体拮抗剂,常用的如氯吡格雷、噻氯匹定、普拉格雷、替卡格雷,常与阿斯匹林联合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或支架植入后的患者;血小板糖蛋白受体阻断药,如替罗非班,常为静脉制剂;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的患者,如肺栓塞、双下肢动脉栓塞、脑栓塞等,急性期时还可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rt-PA等)。
5、手术治疗
经皮介入手术可直接清除软斑块,对斑块造成的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包括冠状动脉、主动脉、肾动脉、四肢动脉等),可以施行介入术(支架植入)是血管重新恢复畅通。其他手术如旁路移植(搭桥手术)等外科手术则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采用新的血管连接原本狭窄的血管,使血管恢复正常血流,减少相应器官的损害。这些手术方法在血管出现急性闭塞(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紧急实施可以挽救患者的宝贵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