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获取更多医疗资讯,请点上方“中科盛元中医研究院”进行订阅.
肺痨是由于痨虫侵蚀肺叶引起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为特征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病,即西医学的肺结核。本病的名称很多,历代不一。《中藏经》称本病为“传尸”。《肘后方》称本病为“尸注”“鬼注”。唐《千金要方》称本病为“尸疰”“鬼疰”。宋代《三因方》称本病为“劳瘵”。由于本病劳损在肺,故今称肺痨。本病的本质为阴虚血少,肝热火旺,故本病“阴虚者十之八九”。
一、病因病机
肺痨的病因不外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外因是感染痨虫,内伤是气血虚弱,二者相互为因。病变主要在肺,但可影响其他脏腑,而以肺、脾、肾三脏为主。病变性质为阴虚肺热,发病及病机演变主要取决于正气强弱。
1.痨虫传染是形成肺痨的基本因素
凡直接与病人接触,或感受病者之气,均可导致痨虫入侵而发病。如《医学正传·劳极门》云:“其侍奉亲密之人,或同气连枝之属,熏陶日久,受其恶气,多遭传染。”痨虫侵袭肺脏,腐蚀肺叶,肺失清肃,而致咳嗽、咳痰、气喘、胸痛;如伤及肺络,则咯血,或痰中带血;痨虫致病易耗气伤阴,阴伤则虚热生,故见潮热盗汗等症。
2.正气虚弱、阴血亏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
素体薄弱,或嗜欲无度,忧思劳倦,大病久病后失于调养,或误治失治等,耗伤气血津液,正气内虚,抗病力弱,则痨虫乘虚而入,侵蚀肺叶,发为肺痨。故《古今医统》指出:“凡人平素保养元气,爱惜精血,瘵不可得而传。惟夫纵欲多淫,苦不自觉,精血内耗,邪气外乘……乘虚而染触。”
本病的形成往往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感染痨虫虽是致病的重要条件,但内因正虚是发病的关键。正气不足则感染痨虫后容易致病,反之,正气充足,虽感染痨虫,却不一定发病。只有“两虚相得”才能“著而为病”。
二、辨证论治
本病的临床表现及其经过甚为复杂。但简而言之,则以咳嗽、咯血、骨蒸潮热、自汗、盗汗为主症。肺阴亏虚者,方用月华丸加减;阴虚火旺者,方用百合固金汤合清骨散加减;气阴耗伤者,方用保真汤加减;阴阳两虚者,补天大造丸加减。
李延教授认为,本病的治则根据“主乎阴虚”的病机特点,应以滋阴为主,降火为辅。气虚、阳虚并见者,当同时兼顾。同时对于本病的治疗,李延教授注重脾胃的调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顾护脾胃可使精血生化有源,气阴得以补充,亦有“培土生金”之意。疾病后期出现消瘦的症状,顾护脾胃乃调治大法。李延教授多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资生汤”。方用生山药30g,玄参15g,于术15g,生鸡内金(捣碎)15g,牛蒡子(炒,捣)15g。
脾为后天之本,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在调补脾胃的时候,同时服用《金匮要略》中的大黄虫丸疗效更佳。注重脾胃的同时,李延教授还注重对肾脏的调护。因“肾为先天之本”“久病及肾”,故治疗中多加补肾的中药,如杜仲、续断、菟丝子、山茱萸等。对于阴虚较明显的患者,嘱其平时可食梨。因梨性凉润,可清肺润燥。李延教授认为,阴虚多血滞,故常加活血药,如丹参,所谓“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临床多获满意疗效。
三、验案举例
项某,女,26岁,年8月6日初诊。
咳嗽、咳痰、潮热、盗汗两月余,医院系统检查确诊为肺结核,服用两个月抗结核药疗效不显著。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升高至U/L,谷草转氨酶升高到75U/L,医生把肺结核药停用,改用甘利欣(甘草酸二铵注射液ml/d),同时服易善复(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每次2片,3次/天)。后复查肝功恢复正常,经介绍门诊求治。
诊见:病人面色淡白,咳嗽咳痰,咳声低弱,自汗盗汗,手心微热。舌红少苔,脉细弱。
中医诊断:肺痨。
辨证:气阴耗伤。
治则:益气养阴。
处方:红参20g,黄芪30g,白术20g,茯苓20g,天冬15g,麦冬15g,熟地20g,当归15g,陈皮20g,薏苡仁30g,甘草20g,苍术20g。12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8月18日二诊:药后上诉症状明显缓解,精神较佳。复查肺CT见结核球。
继续上方加五味子20g。12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8月30日三诊:药后咳嗽咳痰、潮热、自汗盗汗等症状进一步好转,面色略显红润,精神饱满,守方守法继服。30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9月30日四诊:药后咳嗽咳痰、自汗盗汗诸症消除,复查胸片表现为钙化,痰检查不排菌。
此例肺痨患者主要以咳嗽咳痰、潮热、自汗盗汗表现为主,中医以肺痨论治,病位在肺。脉症合参,本例为肺气阴耗伤,治以益气养阴之法,方予保真汤加减。方中红参、黄芪、白术、茯苓补肺益气;天冬、麦冬、熟地、当归滋阴养肺;陈皮、薏苡仁、苍术理气运脾,化痰祛湿;甘草调和诸药。本例为正气虚损,痨虫侵扰,正气虚损为本,故当以扶正为主,正气盛则痨自除。
回文章顶部,点“中科盛元中医研究院”进行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