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体制的名医困惑依旧

走出体制的名医:困惑依旧

转自:医学界杂志

编者按:

  随着国家政策对医生的松绑,市场的需求刺激,越来越多的医生跨出体制,自由执业。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这些先行者的自由执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有艰难,有困惑,有成就,有喜悦……为此,《医学界》正式设立“自由执业先锋”栏目,独家报道这些自由执业医生的生活现状与思考,在中国医疗转型的时代,为每一个优秀的自由执业医生建立档案。

  如果您的身边也有自由执业、或者准备自由执业的医生,请为我们推荐。

作者:郑画画来源:“医学界杂志”   一年半前,医院的宋冬雷医生可能没有想到,离开体制后,他依然要面对很多困难。

  宋冬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业内著名的神经外科技术牛人,年成功为赵本山实行脑动脉瘤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手术。年春天,这个技术牛人决定尝鲜自由执业。医院,医院,身份随即改变——医院院长以及该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

宋冬雷与赵本山合影(图右为宋冬雷)

  然而在自由执业的这一年半里,宋冬雷过得并不轻松。在多个场合,每当谈及个人自医院发展时,宋冬雷常常会问题多多。是何原因?他究竟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如何思考?近日,宋冬雷在其医院的办公室里,接受了《医学界》的采访。

“从大船到小舢板”

  医疗圈内曾经流传一个著名的比喻:医院是庙,医院内的医生是菩萨,只要庙的名气够大,菩萨本领如何并不重要,因为有足够的香客。

  宋冬雷认为,每个自由执业的医生都是一个脱离庙堂的菩萨,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吸引香客,接受市场检验,这个过程不可避免,是绝大部分已经或即将自由执业医生必须面对的现实。

  而对于其从华山到德济的个人体验,他形容为“从大船到小舢板”,并从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种落差。

  首先,患者数量下降。即便对于宋冬雷这样的业内顶尖专家,在自由执业初期同样要经历病人量骤降的残酷现实。为了扩大病源,如今的宋冬雷非常注重打造个人品牌,并且通过微博、   其次,关于待遇。宋冬雷自言对个人收入并不看重。但据其观察,凡主治医生以上职位的医生,出来后的实际收入大多会明显降低,唯一的好处是“合法收入,落个心安”。

  第三,学术地位,医院的大多数医生来说,维持已有的学术地位很困难,因为体量太小,配套不够,科研投入不够,“虽然我目前的学术地位没有掉下去,但主要是在吃老本,希望在老本吃掉之前,会想出新的办法。”

  坐在办公室里的会客沙发上,宋冬雷以他惯常的快语速为记者解读这些落差。不过,他认为只要个人足够努力,这些落差还是可以逐步克服的,并不是最令人心烦的事情。

医院“在黑暗里挣扎”

  在宋冬雷看来,最令人心烦的可能要数看清并解决当前医院发展的各类难题了。

  宋冬雷的办公桌上摆了十几摞名片,有医疗投资类的,知名医生类的,媒体类的,医疗管理类的……他现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接触不同的人群,讨论、探索有关医院的各种问题……

  “我曾经邀请一些医生出来,他们都不愿意,为什么?因为没有自由执业的土壤。中国医院这么多,但真正看得上的有哪个?不是医生不想出来,而是出来后找不到好单位。”宋冬雷说。

  曾有同行在宋冬雷微博上留言“理想的私立医疗应该是服务好,设备好,医疗水平高以及所必须具备的学术强大。”宋冬雷的回复是:对头,但美女没有现成的,得从小丫头养起。我来养,你来娶吧。

  于是,这个自称“有点想法”的名医,自告奋勇地参与了推动中国医院发展的历史大潮中。为了养出“美女”级的医院里,自由执业后的宋冬雷,开始涉足医院医院管理领域,常常扮演一个社交家的角色,穿梭于各类医疗会议场所,做演讲,接受采访。经过这种持续的“学习、交流、观察、思考、尝试、总结,不断反复”后,而今,对于国内医院的问题症结和发展方向,他认为“终于有点想明白了”。

  “医院的规模、手术量的大小、教授的多医院优劣的评价标准,因为这些指标并不能如想象的那样可以真正代表医疗质量的高低。医院评价标准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宋冬雷说,究竟怎么变?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标准一:医生护士是否“以患者为中心”。医疗的本质是为人服务,因此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才是医疗服务内容的核心。当然由于医疗服务的高度专业性,以及人对于延长生命的无限期盼,完全满足患者的需求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尽量为患者考虑,诊疗技术上最合理、最适用、最规范,服务上提供最大的帮助和便利,给予最大的人文关怀,是完全应该的。

  标准二:行政后勤是否“以临床为中心”。医院,部门科室人员众多,分工细,各有任务和利益,矛盾普遍存在。如何协调,和谐而高效运营?我认为只有坚持“以临床为中心”的评价标准,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消除一切消极因素,正确引导所有的部门和科室,弱化矛盾,团结协作,尽最大努力为临床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提供服务和帮助。

  标准三:管理者是否“以员工为中心”。我们要求医护人员全身心为患者服务,要求全体员工一心为临床医生服务,如何能够做到呢?就必须实施“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方法,包括员工的待遇、员工的发展、员工的幸福感等等。我相信,医院管理者的善意和关心,医院“以员工为中心”的文化理念,医院努力工作的。员工不幸福,如何可能“以患者为中心”呢?

  然而,在目前的中国医疗环境下,宋冬雷认为以这“三个中心”医院少之又少,真的“还只是个梦!”。优质医院的严重缺乏才是他现在的心头之痛。

  他期盼至少有10%的医院可以朝着他描述的“三个中心”去发展,这样,大家的未来还有希望。而不能以“三个中心”医院,是无法担当起医疗改革的重任的。

享受“在刀尖上跳舞”

  对技术大腕宋冬雷来说,有关医院发展和管理的思考是煎熬,而临床上的手术则称得上一种安慰,因为医技的炉火纯青,让他有足够的资本充分享受“在刀尖上跳舞”的成就感。这点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手术来体现。

  前段时间,《医学界》总编辑陈奇锐成了宋冬雷的病人家属。陈奇锐坦言在岳父查出脑瘤后,第一想到的便是宋冬雷教授。由宋冬雷主刀的手术非常顺利,陈总编为此特发   9月21日,宋冬雷又漂亮的完成了一例巨大脑膜瘤切除手术,发表图文微博:“又一个大大瘤搞掉了,不需要输血。这是做医生最大的乐趣和自我满足吧。”

  微博内容引起同行   当然,对于他现在的主攻方向,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的手术和微创介入治疗,他更是得心应手,   8月13号凌晨四点半,宋冬雷发了一条微博:

  夜深,醒来,回忆到医院一年有余的工作,开颅显微手术和介入微创治疗均已过百。双百病例中,多数为外地转来的复杂病例,治疗难度系数大。但手术死亡率为零,严重并发症率为1.5%,医疗纠纷为零,患者满意度99%。医院后,我的技术水平仍在进步,服务水平则大大提高。念及此,心中甚慰。

“自由执业先锋”下期人物预告:

  傅一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今年7月正式加入“张强医生集团”。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   

分享与订阅: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微博

搜索公共号:基层麻醉网

麻醉医生还可以加入基层麻醉









































鐧界櫆椋庝腑鍖诲尰闄?
鍖椾含鐧界櫆椋庨渶瑕佸灏戦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myc.com/dmlplzz/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