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动脉硬化的分类原则及治疗推荐”
医院
1.根据动脉硬化的病理过程
4个阶段:
第一是脂纹期,脂纹是动脉硬化的早期病变。
第二是纤维斑块期,脂纹进一步发展、演变为纤维斑块。
第三是粥样斑块形成期,动脉内膜表面可见明显隆起的灰黄色斑块。
第四是继发性病变期,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形成。
2.根据病变部位:颅内或颅外
?颅外动脉粥样硬化:
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②颈动脉斑块(包括劲动脉钙化斑块、颈动脉溃疡性斑块、颈动脉斑块内出血、颈动脉附壁血栓);
③动脉狭窄或闭塞:
颈动脉下肢或闭塞(包括颈动脉窦部狭窄或闭塞、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颈总动脉狭窄或闭塞)、
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包括椎动脉V1段、V2段、V3段狭窄或闭塞)、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
头臂动脉狭窄或闭塞。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①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或闭塞;
②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包括大脑中动脉M1段、M2段、M3段狭窄或闭塞);
③大脑前动脉狭窄或闭塞;
④椎动脉V4段狭窄或闭塞;
⑤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
⑥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
3.根据动脉斑块性质分类
根据动脉斑块性质分为动脉钙化斑块、溃疡性斑块、斑块内出血、斑块附壁血栓。
4.根据动脉狭窄程度分类
轻度狭窄(50%以下)
中度狭窄(50%-69%)、
重度狭窄(70%以上)。
如果存在2处以上大于50%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可定义为多发性头颈部动脉硬化。
但是诊断应标明动脉名称、狭窄程度、狭窄或闭塞的动脉支数和左右侧,例如,多发性头颅部动脉硬化(4支):左侧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严重狭窄、右侧颈动脉颅外段中度狭窄、左侧椎动脉颅外段闭塞。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治疗
推荐意见:
?对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如果血脂在正常范围以内,不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Ⅲ级推荐,D类证据)。
?对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患者,如果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Ⅱ级推荐,B类证据)。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
推荐意见:
?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对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或斑块伴狭窄50%以上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无论血脂是否异常,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Ⅰ级推荐,B类证据)。对于颈动脉斑块伴狭窄50%以下的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血脂在正常范围以内,可根据斑块的稳定性和用药的风险效益比个体化考虑是否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Ⅲ级推荐,D类证据)。
?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如果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Ⅰ级推荐,A类证据)。
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CEA和CAS治疗
推荐意见:
?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
?对于有症状颈动脉狭窄,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Ⅰ级推荐,A类证据)。
?对于颈动脉狭窄的CEA和CAS的治疗,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Ⅰ级推荐,A类证据)。
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治疗
推荐意见:
?对于无症状椎动脉狭窄,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
?对于有症状椎动脉狭窄,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Ⅰ级推荐,A类证据)。
?对于椎动脉狭窄的支架介入治疗,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Ⅱ级推荐,C类证据)。
锁骨下动脉狭窄与头臂动脉狭窄的治疗
推荐意见:
?对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动脉的狭窄,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
?对于有症状的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动脉的狭窄,推荐抗血小板、他汀等药物治疗(Ⅱ级推荐,C类证据)。
?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动脉的狭窄(70%)并发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时,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建议使用支架或内膜剥脱术治疗(Ⅱ级推荐,C类证据)。
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
推荐意见:
?对于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建议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等相关危险因素(Ⅰ级推荐,A类证据)。
?对于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
?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70%),在药物防治无效时,对介入手术风险较低者,可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建议参照《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Ⅲ级推荐,C类证据)。
首发
第67病区
作者
RyanLau/刘锐
编辑
RyanLau/刘锐
本文来源:第67病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