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概念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

在心血管领域,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有严格的定义: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完全无前向血流通过[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0级],且临床判定血管闭塞时间≥3个月。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目前尚无人群冠状动脉CTO发生率资料。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群中,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约占全部冠状动脉造影的18.4%~52.0%,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根据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相关病理研究,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按病理主要分为3期:①急性期:动脉粥样硬化性“易损斑块”破裂,血栓形成闭塞血管;②亚急性期:斑块渐被胶原替代,富含纤维化结构,甚至出现钙化;③慢性期:混合疏松和致密结缔组织的纤维钙化性闭塞结构形成,并出现生理性再通。由于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均由斑块破裂急性发展而来,而在急性期无论从临床症状还是从实验室检查、心肌电生理检查均很容易诊断,因此通常都能确定患者急性期闭塞的准确时间。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

相比冠状动脉慢性闭塞,颅内大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情况就复杂得多。首先,从发病机制上,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机制除了原位斑块破裂导致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发展而来之外,其他机制还包括栓塞(心源性、大动脉栓子脱落)、血管夹层及脑血管炎等;第二,由于脑组织供血的代偿、动脉闭塞部位的不同,部分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可能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被患者忽略,同时也很难像冠状动脉闭塞那样从简单的血液检查、心肌电生理检查得到明确诊断。因此,在很多患者很难判定其脑血管闭塞发生的具体时间。

在既往研究中,由于很难界定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时间,所以对于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称谓有颅内动脉慢性闭塞、颅内动脉亚急性期闭塞及颅内动脉非急性期闭塞等。为了便于进一步研究,区别颅内大动脉闭塞急性期血管治疗的时间窗,该共识将超过24h的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统一为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从病因学上,本共识主要是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因此共识将围绕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以下简称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展开相关讨论,其概念的基本内涵包括:①症状性:经积极内科治疗仍然有症状波动或症状恶化(局灶神经功能恶化,出现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或加重等);②血管闭塞的病因学:动脉粥样硬化性;③血流动力学:经血管影像学检查无前向血流信号(TIMI分级为0);④闭塞时间:颅内大动脉闭塞时间超过24h。

推荐意见:

(1)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是卒中复发及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变的诊断与治疗;(2)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好发部位在前循环为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在后循环最常见的部位为基底动脉,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3)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导致卒中复发的主要机制是闭塞远端的脑血流低灌注,因此,以改善低灌注为目标的治疗措施有助于减低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卒中的复发及致残率。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诊断及评估

推荐意见:(1)应积极开展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诊断;(2)头颅CTA/MRA是筛选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无创性手段,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但时间分辨率较低;(3)DSA是诊断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金标准,有较高的时间及空间分辨率;(4)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评估应包括闭塞部位、闭塞端形态、闭塞长度及闭塞远端血管床等解剖学的评估;(5)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还应进行功能性评估,如灌注评估、半暗带评估等,只有那些存在可挽救脑组织的慢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才有可能从血管开通治疗中获益;(6)一些新兴的影像学技术(如HR-MRI)对于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诊断及进一步的开通治疗有指导意义。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药物治疗

推荐意见:(1)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措施;(2)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改善神经功能及主要出血不良反应上无显著差异;(3)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如不能接受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可以参照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强化内科治疗方案进行药物治疗。强化内科治疗对改善预后、预防卒中复发可能是合理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强化内科治疗至少应该持续3个月;(4)一些可以促进脑侧支循环建立的药物,对于降低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卒中复发及神经功能损伤上可能是有益的。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

推荐意见:(1)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患者,经过强化内科治疗仍然有症状恶化或者症状反复发作,灌注评估及侧支循环评估发现患者有失代偿,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可能是有益的;(2)对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病变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仍然是一种有较高围手术期风险的有创治疗,手术应该在有经验的中心开展;(3)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行血管重建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方式及患者入选的严格适应证仍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明确。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

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内科治疗疗效欠佳,而外科治疗的结论尚不确定,当前神经介入技术在临床广泛开展,在此前提下,借鉴心血管内科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治疗的经验,对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尝试血管内治疗(球囊成形/支架置入)也是必然之选择。同时受慢性颅外动脉血管内成功开通治疗的启示,近年来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治疗也逐渐受到神经介入医师重视.

推荐意见:(1)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患者,经过强化内科治疗仍然有症状恶化或症状反复发作,灌注评估及侧支循环评估发现患者有失代偿,采取血管内开通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方法;(2)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治疗是一项微创的治疗方法,但是仍然有一定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风险,因此应在有慢性颅外动脉闭塞开通经验、有丰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经验、围手术期并发症6%的中心开展,以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从而充分发挥血管内治疗的疗效;(3)症状性非急性颅内大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治疗的时机、开通手术方式及患者入选的严格适应证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研究明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myc.com/dmlplys/11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