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最大的危险就是斑块随时可能脱落,顺着血流堵塞脑血管,导致急性脑梗。脑部血液均经由颈动脉供给,即使斑块不脱落也会造成脑供血不足,常见症状为头晕。
一旦确诊颈动脉狭窄,究竟该选择哪一种治疗方法呢?先来看两个治疗案例: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病案1:患者周某,男,59岁,入院诊断: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2.颈内动脉狭窄3.高血压3级极高危4.脑梗塞后遗症。查脑血管DSA提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局麻下行右侧颈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CAS),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头晕、四肢无力症状得到改善。
术前CTA提示狭窄部位
介入支架植入术后,狭窄消失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病案2:患者徐某,男,61岁,入院诊断:1.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2.高血压3级极高危3.缺血性脑血管病4.脑梗塞后遗症。全麻下行左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术后恢复可,肢体无力及言语不清症状得到改善。
术前DSA提示的狭窄部位
颈动脉剥脱术,取出的斑块
颈动脉狭窄治疗究竟该如何选择?
危险因素控制
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
(CAS)
手术治疗
颈动脉狭窄
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戒烟、少饮酒、合理的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药物治疗则主要包括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药物治疗尚包括针对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只能起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尽量减少血栓形成,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的目的,从而降低脑缺血事件的发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斑块,或是达到恢复脑组织血流的目的。
优点:局部或全身麻醉,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相对较低一些;无手术切口,仅有一穿刺口,避免了手术切口的相关风险;操作可同时在颈动脉、椎动脉、冠状动脉上进行,也可同时双侧手术;手术创伤小,易于接受。住院周期短。
缺点:手术中一次性耗材费用高,且不在医保报销范围;术后需要服用双抗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优点:住院花费低,术中一次性耗材费用低;术后只需服用阿司匹林即可,无需服用氯吡格雷;手术适应症较CAS宽。
缺点:需要全身麻醉,对患者身体状况要求较高;颈部需手术切口,有术后出血、感染、愈合不良等风险,手术时间比CAS长;操作范围较局限,要求狭窄部位位于颈2椎体平面以下;住院周期比CAS长。
外科专家提醒大家:
尽管这两种方法都能使血管再通,但治“标”不治“本”,因此,只有积极地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和药物辅助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进而预防颈动脉狭窄的发生。
END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