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泰国清迈动物园的22岁雌性大熊猫“林惠”于今年4月19日凌晨2时左右因病抢救无效离世。距今一个多月,林惠去世原因终于揭晓。这是继年旅美的大熊猫“乐乐”去世后,又一只海外大熊猫的不幸离世。
“林惠”是年9月出生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基地的一只雌性大熊猫,年10月抵达泰国清迈动物园,与雄性大熊猫“楚楚”成为中泰两国人民友好交流的使者。旅泰20年来,“林惠”获得了泰国人民的深深喜爱,也为大熊猫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那么,“林惠”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呢?据悉,大熊猫“林惠”死亡后,中方高度重视、紧急部署,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相关专家前往泰国进行死亡原因调查。经中泰联合专家组对大熊猫“林惠”的尸体进行剖检和50多个样品的病理学和病原学检查判断:步入老年阶段的大熊猫“林惠”因动脉粥样硬化伴栓塞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的慢性退行性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动脉壁内膜下沉积脂质、纤维组织、钙盐等物质,导致动脉壁增厚、硬化、失去弹性,甚至形成血栓或溃疡。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脑缺血、脑梗死等严重后果,是人类最常见的致死原因之一。
那么,大熊猫为什么会患上动脉粥样硬化呢?这与大熊猫的生理特点和饮食习惯有关。大熊猫虽然属于食肉目,但却以竹子为主要食物,每天要吃掉约15公斤的竹子。竹子含有高纤维、低能量、低蛋白质等特点,导致大熊猫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消化和吸收竹子中的营养物质。同时,竹子中含有一种叫做氰甙的物质,它在体内分解后会产生氰化氢,这是一种有毒的气体,会影响大熊猫的心肺功能。
为了适应这种低能量高消耗的饮食习惯,大熊猫进化出了一些特殊的生理结构和行为特征。例如,大熊猫有着巨大的胃和肠道,可以容纳更多的竹子;大熊猫有着特殊的假拇指,可以更好地抓握和剥开竹子;大熊猫有着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和体温调节能力,可以节省更多的能量;大熊猫的活动时间和范围也相对较少,以减少不必要的消耗。
这些特征虽然有利于大熊猫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但也使得大熊猫更容易患上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此外,大熊猫的平均寿命为20岁左右,而“林惠”已经22岁,相当于人类的70多岁,已经是一只高龄的大熊猫了。因此,“林惠”死亡的原因并非泰国清迈动物园的管理不善或者故意虐待,而是自然规律的结果。
事实上,泰国清迈动物园对大熊猫“林惠”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控都符合相关要求,中方专家组对其场馆设施、医疗团队、食品管理、卫生系统和饮食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评估,并给予了肯定。清迈动物园还为“林惠”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和娱乐设施,让她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中泰两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自年以来,双方在濒危物种的保护繁育、疾病防控、公众教育等多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为增进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大熊猫“林惠”的离去是我们都应该感到悲哀和怀念的,而不是借此攻击和诋毁泰国清迈动物园或者泰国人民。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尊重事实和科学,也尊重中泰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
让我们一起为“林惠”默哀,祝愿她在天堂安息。同时,让我们也为泰国清迈动物园和泰国人民表示慰问和感谢,希望他们能够坚强地度过这个难关。最后,让我们也为大熊猫保护事业祝福和支持,让这些可爱的国宝能够在世界各地茁壮成长,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欢乐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