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贵州中医药大学、iNature、动静贵州
编辑
学术君
6月2日,从贵州中医药大学获悉,为激励表彰该校硕士生导师、贵州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彭立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果,校党委经研究决定:奖励彭立同志个人万元,支持以彭立同志为带头人搭建科研平台;聘任彭立同志为学校四级教授,并增列为校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按程序选拔彭立同志为二附院临床医学实验室副主任。
图源:贵州中医药大学团委
据介绍,这是贵州中医药大学建校近60年来,首次空前力度对做出重大科研贡献个人给予重奖。
贵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贵州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彭立
那么,疑问来了,彭立是谁?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重奖?这就要从一篇Nature文章说起!
研究背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因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动脉血管壁由三部分组成:内膜层、中膜层和外膜层。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是动脉内膜层的粥样斑块,这些斑块的形成会逐渐堵塞血管,从而减少机体组织器官的氧气供应,并最终导致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硬化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内膜斑块并不受神经纤维直接支配,基于这个早已为人所知事实,长久以来,没有人想到动脉粥样硬化内膜斑块可以与外周神经系统发生直接的联系。
该研究假设周围神经系统可能直接与患病动脉相互作用。
年4月27日,慕尼黑大学SarajoK.Mohanta及AndreasJ.R.Habenicht共同通讯(贵州中医药大学彭立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Neuroimmunecardiovascularinterfacescontrolatherosclero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假设周围神经系统可能直接与患病动脉相互作用。
慕尼黑大学Mohanta博士和彭立为共同第一作者,Mohanta博士和Habenicht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彭立负责通过病毒示踪实验鉴定动脉-大脑-神经环路(artery-brain-circuit,ABC)所涉及的通路。
《自然》(Nature)文章截图
这一研究揭示了神经、免疫和粥样硬化斑块三者的相互作用,为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展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据了解,这也是首次证实动脉粥样硬化和大脑之间存在关联,扩展了我们对神经系统的认知。
神经-免疫-血管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同时,彭立的这一研究成果也实现了贵州中医药大学及整个贵州在《Nature》正刊发表高质量医学科研论文“零”的突破。
作者简介彭立此前的个人介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舌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厦门市高层次留学人才。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研究,主要采用免疫学技术、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形态学技术、网络药理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等研究手段,开展斑块形成、破裂的分子机制研究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研究。累计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课题8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与高水平SCI论文5篇,参编或主编专著4部。
本文来源:贵州中医药大学、iNature、动静贵州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