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脑内,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space,PVS)是穿支脑血管穿通血管壁和胶质细胞包围的间隔,它可以促进液体循环和清除脑实质中的可溶性废物,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在一些疾病中,PVS可能会扩大,MRI可见,特别是基底节和半卵圆中心的白质内最容易评估到充满液体的结构。
对脑出血(ICH)幸存者的横断面研究发现基底节PVS(basalgangliaPVS,BGPVS)扩大与深部脑出血、白质高信号体积增加、脑深部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CMB)有关,扩大的半卵圆中心PVS(centrumsemiovalePVS,CSOPVS)与脑叶出血和脑淀粉样血管病(CAA)相关。在认知障碍患者中,BGPVS与高血压、深部CMBs和腔隙有关,CSOPVS与脑叶CMBs、皮质浅表性铁质沉积症和阿尔茨海默病有关。
总之,这些数据表明BGPVS可能是深穿通动脉病变的标志物,CSOPVS可能是Aβ病的标志物,包括CAA。因此,PVS也可能提示脑出血风险增加。一项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任何一个半球中20个BGPVS与脑出血有关,尽管在校正血管危险因素后,这一点没有统计学意义。
年10月来自英国的DavidJ.Werring等在Neurology上公布了CROMIS-2试验的事后分析结果,目的在于探讨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基底节或深部白质的扩大PVS是否为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
CROMIS-2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初始队列研究,探讨了CMB和抗凝相关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关系。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为合并房颤的近期TIA或缺血性卒中患者,开始口服抗凝剂之前进行了标准MRI检查。研究者评价了BGPVS,CSOPVS,CMB,白质高信号和腔隙。把任何一个半球相关区域的PVS超过10个和=10个的患者进行了对分。主要终点为症状性颅内出血。
共有名受试者(有效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接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34年;发生了14例sICH(11例为脑内血肿)。在单变量分析中,糖尿病、存在CMB、腔隙和10个BGPVS(而不是CSOPV)与sICH相关。在多变量模型中,10个BGPVS(HR8.96,95%[CI]2.41-33.4,p=0.)和糖尿病(HR3.91,95%CI1.34-11.4)仍然是sICH的重要危险因素。
最终作者认为,扩大的BGPVS可能是口服抗凝剂相关脑出血的一个新的危险因素。应该在更大人群中验证这种关联强度以及在临床实践中预测脑出血的作用。
文献出处:
Neurology.Oct20;95(16):e-e.doi:10./WNL.000000000.EpubSep15.
Associationofenlargedperivascularspacesandanticoagulant-relatedintracranialhemorrhag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