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蚌医院神经外科通过使用微创技术成功救治了一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
年10月下旬的夜间,一60多岁的患者,在夜间突然出现头痛、呕吐,神情痛苦,医院进行治疗,行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地医师告知家属,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需要尽快进行处理。通过多方打听消息得知,蚌医院神经外科治疗颅内动脉瘤有着丰富的经验,已完成颅内动脉瘤微创手术愈百例,为皖北地区为数不多的能够独立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脑血管病治疗中心,家属连夜将病人转至蚌医二附院神经外科。
当晚蚌医二附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大巍博士在了解患者的病情后,快速对患者的意识、肢体运动等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告知家属,根据患者病情及检查结果,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可能较大,需先行头颅CT及头颅CTA检查,明确有无颅内动脉瘤再出血及动脉瘤的位置、形态等情况,根据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以下两图为头颅CT检查结果
图一:图中颅内高密度区域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图二:图中颅内高密度区域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以下两图为头颅CTA结果
图三、四:图中红色箭头所指即为颅内动脉瘤。
根据头颅CTA结果,对患者做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即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颅内动脉瘤为前交通动脉瘤,且有随时破裂的风险,需要尽快手术治疗。家属经过反复考虑后,选择了创伤较小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治疗。选择血管内介入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的特点。
患者完善相关术前准备后,神经外科血管组入院第二天上午对该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通过在造影进一步明确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等情况,制定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方案。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图五:图中红色箭头为颅内动脉瘤
图六:放大观察颅内动脉瘤,通过工具测量动脉瘤约2.5×2.2mm,瘤颈2.5mm,为相对宽颈微小动脉瘤。
微小动脉瘤属于颅内复杂动脉瘤,其瘤壁菲薄脆弱,瘤腔内空间狭小,在微导管超选到动脉瘤腔内过程中、动脉瘤弹簧圈填塞过程中,更容易出现动脉瘤再破裂,再破裂出血的概率较大型动脉瘤明显升高。故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对于血管内治疗技术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困扰神经介入医师的一大难题,需要非常娴熟的技术,足够的耐心和勇气。
通过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发现该患者颈内动脉迂曲明显,导管导丝操纵难度增大,更增加了治疗手术难度。且微小动脉瘤位于前交通段,前交通段相对较细,支架导管和微导管难到位,因此手术风险高,手术难度极大,对团队、对手术医师技术要求非常高。我科血管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成功支架辅助栓塞成功,顺利栓塞成功,且术中无动脉瘤破裂。
图七:选择动脉瘤治疗的工作角度。
图八:支架半释放后,弹簧圈填塞动脉瘤。
图九:动脉瘤栓塞完成后,造影可见填塞致密,较为满意。
图十:双侧造影观察脑动脉血流情况;颅内血管血流正常。
手术对前交通动脉瘤进行了致密栓塞,脑动脉血流正常,术后即刻复查头颅CT未见颅内出血有增多,手术成功。介入手术后,经过细致的术后管理,患者头痛等症状逐渐消失,复查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得到吸收,身体恢复良好,未遗留明显后遗症,现患者已痊愈出院!
临床小科普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使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其中80%以上病因为脑动脉瘤破裂。脑动脉瘤为血管壁局部薄弱而产生的瘤样凸起,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当脑血管收缩,或动脉瘤体内血液充盈达到极限时,就会导致瘤体破裂,引起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方法包括头颅CT、CTA或MRA及全脑血管造影。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包括开颅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术两种。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对于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如果医生认为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都合适的情况下,介入栓塞的疗效优于开颅夹闭。当然,颅内动脉瘤的种类和病情各不相同,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根据患者的特性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专家推荐
束汉生蚌医院神经外科科主任,中共党员,东南大学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教学科科长。
中华医学会安徽省神经外科分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安徽省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医院进修学习,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束汉生主任擅长重度颅脑外伤的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侧裂入路),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夹闭及介入手术,脑缺血性疾病神经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手术切除及介入治疗,颅底肿瘤的纤维外科切除,以及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外科治疗,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SCI文章多篇。
寻常型白癜风怎么治疗白癜风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