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分子

一、前言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以动脉管壁脂质斑块不断累积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和进展性疾病,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和致残原因[1]。过去认为,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增大,动脉管腔狭窄,从而引起组织器官供血不足。但是近来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与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的严重程度并无明显的关系,大多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管腔狭窄程度小于50%,而这些引起轻度狭窄的斑块多是不稳定斑块或易损斑块[2]。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细胞外脂质体积大;纤维帽薄且不均匀,胶原含量和平滑肌细胞少;局部有大量慢性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等)浸润,并伴有血管新生;斑块表面可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脱落、裂缝和溃疡;严重时斑块在纤维帽最薄和泡沫细胞最多的肩部破裂。斑块破裂伴斑块表面血栓形成是发生临床急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2]。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别是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各个发展阶段的斑块成分,可以设计合成不同的分子成像探针,对不稳定斑块进行活体靶向显像,分析斑块的进展程度,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疗效进行评估[3,4]。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无电磁辐射、可重复性高、多序列成像和对比剂选择类型多[T1对比剂(钆)和T2对比剂(纳米氧化铁如USPIO和SPIO等)]等优点,在动脉粥样硬化分子影像学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5,6,7]。

点击下方,查看原文吧!









































中科医院曝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myc.com/dmlplzz/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