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之所以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不是因为个案的特别,而是因为触发了社会对于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的共鸣。
今年的武汉市问政,梳理出“十个突出问题”,精准扶贫工作位列其中。从舆论的反馈来看,精准扶贫工作中被披露出来的问题而引发的讨论,也是最为热烈。
这次精准扶贫工作专场,许多困难群众反映的问题令人心寒。有一对夫妇说,精准扶贫给他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是“照了一次相”。扶贫干部说,拍个照就能证明来过了。拍完照后,他们就走了。
有位老人通过电话,才知道自己是精准扶贫户。对方说,有什么事就打电话,大事肯定帮不起,小问题还是可以的。后来老人因患脑瘤做了开颅手术,手术费花13万多元,这名扶贫干部只打了个电话,连人都没来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八大明确的一个不折不扣的决心,也是满满当当的承诺。随着年这个时间点的步步逼近,从党中央,到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无不把精准扶贫当成关键时刻的攻坚战。但是这些决心和承诺,在基层一些扶贫干部中,并没有成为信心和压力,而是再次沦为形式主义的走过场,不仅殆误着“战机”,而且伤害着民心,伤害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武汉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问题之所以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不是因为个案的特别,而是因为触发了社会对于精准扶贫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的共鸣。
精准扶贫这本“好经”,在一些地方的基层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被“念歪”了,显然与扶贫干部的个体状态有关,但是与精准扶贫工作本身缺乏精准的监督、指导,密不可分。按照现有的考核办法,精准扶贫对象是否脱贫,最终以贫困户的签字认可来确认的。理论上说,这个终点的压力设计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但在精准扶贫的起点到终点过程中,一些地方事先并没有制定严密的考核制度。有的只讲结果,不讲过程,把具体工作任务“精准”到了一个个兼职的基层干部身上,领导与监督指导的责任撂得干干净净,实际上所谓的精准,还是处于粗线条的任务分配、责任分解过程中。
让手上没权、账上没钱的基层干部兼职做精准扶贫工作,他们手上的这本精准扶贫账,本身就是一本呆账。明明知道交不了账,不如拍张照片交个差。这是无米之炊,催生出来的形式主义。客观地说,离开了钱,精准扶贫工作确实会相对乏力。但是,离开了钱,精准扶贫就无能为力,实际上反映的是扶贫干部普遍存在的等靠心理。而这个心理的构成,又是精准扶贫工作本身没有形成精准的监督与指导所造成的。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这项工作的领导与组织问题,是上级工作的不精准,造成的精准扶贫不到位。
其实最令人痛心的还是资金到位的精准扶贫工作,依然犯了形式主义的老毛病。武汉问政中反映,有位82岁的老人,每月领元的农村养老保险,患有严重风湿病。老人被列入精准扶贫户之后,扶贫工作队给他安排养鸡项目,并送来了只鸡。结果老人的日子更难了,老人说,我一天只吃两餐,鸡一天要喂三次,马上就没吃的了。4个月后,鸡苗全部死亡,老人为此还倒贴了几百元。
这个案例,跟一些地方发放的扶贫羊被贫困户宰杀果腹,如出一辙。大把的精准扶贫资金白白浪费,不是贫困户不领政府的扶贫情,而是他们没有这个实力托得起这份“情”。
82岁的老人明显是因病而“患”贫的。精准的扶贫应该是用兜底的贫困医疗保障,达到先治“贫病”的效果。然而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到了基层扶贫干部身上,成了例行公式的公事,这个扶贫工作的“脑残”过程,实际上是形式主义表面文章的完成“作业”过程。它犯的不是技术病,而是作风病。
精准扶贫工作的形式主义,最终造成的结果是,精准扶贫的“浮萍”化。短时间看,表面绿油油,风过之后打回原形。若此,这样的全面小康,即便时间到了,贫困户的身子一时挤进去了,总有一天还会依然回到贫困的原形队伍。
离开精准监督、精准指导的扶贫工作,都不是真正意义的精准扶贫。不让贫困户掉回贫困队伍,首先需要将不配做扶贫工作的懒政官员,早早赶出扶贫工作的队伍。并且做到,扶贫干部作假,一律追究领导干部责任。否则再好的经也会被念歪了,和尚也会念懒了。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