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s支架第二季
难治性脑动脉瘤Willis覆膜支架腔内隔绝常见困难及解决方案
覆膜支架对于某些难治性动脉瘤是把利器,但临床适宜病例较少,故临床应用经验不足也在所难免。近日再试身手,做了一例左颈内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合并近段重度狭窄的病例,结果比较完美,过程略有曲折,术中有点小体会、术后也有点小总结,今以它为例和大家聊聊这类手术常见的困难和解决方案。
一
支架到位
组建通路
覆膜支架较粗硬,安全、快捷、准确到位是术中面临的第一个挑战。5F中间导管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无敌神器,同轴技术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不二绝技,“特洛伊木马”是解决这个难题的锦囊妙计(见下图):
(1)大腔的长鞘或指引导管到位颈内动脉,5F中间导管内衬外较粗硬的微导管,缓慢跟进到瘤颈远心段,引入支架、推送到位后再外撤中间导管。
(2)如中间导管跟进困难,可利用不解脱支架远端锚定,以增加支撑;也可利用球囊导管,瘤颈部衬托辅助通过。
微导管预先“埋入”动脉瘤腔内
二
内漏
术中亮点
内漏残留相当棘手,对其类型(涉及部位和原因)的判别是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参考主动脉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内漏分型,我们习惯上将它粗略的可分为Ⅰ型瘘(瘤颈部近心段贴合不良)、III型漏(瘤颈部覆膜破裂)、II型漏(远心段贴合不良)。“沙盘推演”虽头头是道,但如何在术中识别其中的曲折谁遇谁知道。这里我们和大家分享一点演绎的经验。
(1)利用覆膜支架的扩张球囊,跟进5F中间导管进入支架内部,适度压力和流量造影(见下图):漏口未见显示,那内漏大概率是在支架近心段,为Ⅰ型;漏口显影,Ⅰ型基本排除,进一步小流量造影、快速采集,多能区别开II型和III型;如鉴别仍困难,也许适度后撤球囊并充盈阻断正向血流,经过远心端逆向灌注的血流有助判别。
(2)若中间导管跟进困难或危险,可经留置的0.三米交换导丝,引入J形头端的Rebar-18等大腔微导管,在导丝留置状态下分节段造影,辨识漏口部位;如流量小判别困难,可留置0.或0.导丝;裸导丝留置经中间导管引入另一条微导管也可以尝试,导丝通过支架时避免暴力,以免损伤覆膜。
虽方法各异,但核心相同,就是尽量让造影剂分段充盈覆膜支架。漏口部位明确了,原因也就能猜个七七八八了,处理起来也就有针对性了。
中间导管“特洛伊木马”技术。
Navien导管在支架近心端时可见漏口存在,少量进入支架内部时未见漏口显影。
三
球囊外撤退困难
技巧分享
颅底段颈内动脉是球扩覆膜支架常用的部位,这段血管迂曲、固定,球囊外撤时有困难。常见原因:球囊充盈后在迂曲血管小弯侧局部折皱,支架张开不良(见下图);球囊卸压后血管“归位”,支架迂曲、网杆翘起,即所谓的“鱼鳞现象”。暴力拉扯与支架钩挂的球囊,可能导致支架移位甚至破损,发生内漏或更严重的问题,这里分享一点我们的“littletrick”:
(一)适度保持球囊系统的外向张力,低压充盈球囊,利用其柱状形态和表面平滑“脱钩”(见下图);如无效可反复多次尝试,有时把系统外撤张力释放,球囊前推变动一下位置,再次低压充盈球囊可起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二)球囊外撤困难有时给中间导管跟进创造了有利条件(事实上有时不用推送,仅凭蓄积的张力导管便自行跟进),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势而为,进入支架内的中间导管可以撬承球囊,有助“脱钩”。
(三)当然,球囊再次高压扩张也可作为一种选择,但不推荐第一时间尝试,以免已封闭的漏口再次开放。
球扩覆膜支架应用得当绝对利器,但鉴于工作原理和设计的先天不足,实际工作遇到一些困难在所难免,只要冷静分析来因去果,借助一些优良的器械、结合一些操作的技巧多能克服,Willis覆膜支架“亚克西”。
后记:下笔前自觉经验老道,下笔后顿觉认识浅薄。苦思冥想半天,挤牙膏般写到半夜,也就这寥寥千余字,回头看看根本谈不上经验,感兴趣的同道读读权当给新手批改作业了。
病情回顾
病情:患者女,62岁,以“左眼睑下垂伴复视1月余”就诊于我院门诊。既往病史及个人史无特殊。查体:神志清,左侧眼睑下垂,并内收、上视及下视不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3.0mm,直接、间接反射灵敏。
左侧鞍旁见一类圆形混杂等T1短T2信号,大小约34.1mm*23.8mm*24.5mm。
部分瘤腔显影(考虑内部部分血栓形成),压颈后交通动脉明显开放。
几个国产圈部分栓塞瘤腔,瘤腔内未见显影,近端狭窄一并解除。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