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光教授年9月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涉医50多年,在中医疑难杂症治疗方面拥有很高的造诣,是国内中医消化系统疾病、肝胆病治疗知名专家。
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江苏省肝胆病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省中医学会肝胆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肝病防治研究会理事,美国中医药针灸推拿学会会员,英国传统医学会客座教授等职。
沈光教授强调学习中医经典和前人医案,认为其对临床实践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重视长期临床经验的积累,认为中医的成长需要一个量变过程,任何医者要成为一名治病救人、治病留人的名医、良医,都离不开常年累月的学习和持久大量的诊疗病患;提倡贴近临床,通过学习经典案例来感悟中医辨治思路,不断提高遣方用药水平。
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沈光教授在中医疑难杂症治疗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对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有深入的研究,在消化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征兆、治则治法、防护方法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路。
他认为:脾胃病治疗应采取“整体立法”的原则,在治疗上应注重辨证,多脏同治。他据此施治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肠胃病治疗上以药简量宏,屡起沉疴而驰名业界。
什么是“整体立法”?其原理是什么?有何特色与优势?沈光教授介绍说,中医与西医不同,西医重微观、局部,中医重宏观、整体。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核心的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各个组织器官。
其中“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即五脏,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是指空心的容器,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中医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统称为三焦)等六个器官,就是六腑。
沈光教授说,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在功能上关系密切,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需要多个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表现。因此人体的五脏六腑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会相互影响。脏与腑表里相合,病则互相影响。据此沈光教授认为,肠胃病治疗应着眼于脏腑间相生相克的阴阳关系,注重整体立法,通过多脏兼顾来解决治疗上容易出现的迁延难愈、易复发的难题,力求取得稳定的效果。
TAIYITANG多脏兼顾应重点顾及哪些脏腑?“首先,胃与脾密切相关。脾胃是身体的轴心,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沈光教授说,“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其功能是传输营养,其他各脏腑的营养都靠脾来供应。所以一旦脾脏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就会影响胃的受纳与通降,导致出现食欲不振、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一系列症状。脾功能失调会影响胃,反过来胃的功能受损同样也会影响脾。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饮节不节等,会导致食滞胃脘,使胃失去了通降的功能,这时脾的升清与运化功能就会受到损害,出现腹胀泄泻等症状。”
其次,肝与胃在功能上也存在密切之关联。沈光教授认为,情志不畅可致肝气犯胃,引起胃痛。而肝气郁结则可导致血滞不行,损伤胃络,转成血淤,引起吐血或便血。再就是肝病变同样会影响脾胃,因为肝所分泌的胆汁,能够促进饮食的消化吸收。
沈光教授根据以上各脏腑相生相克的关系,在肠胃病中医治疗上,确立了从整体角度立法的原则。这一立法原则的核心是多脏兼顾,各奏其用,以达到杂合以治,各得其所的目的。又根据各脏腑气血阴阳之变化,把肠胃病分成肝郁气滞、胃失和降;胃阴不足、虚热内扰;胃气不和、食滞不化;血行不畅、胃络瘀阻等症型,予以辨证论治,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肠胃病切忌只看表象,不求本质,顾此失彼,忽视各脏腑间的因果关系。”沈光教授这样提醒说。
沈光教授认为,肠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上容易出现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现象。鉴于肠胃病大多存在病程久长、血络瘀阻之特征,沈光教授认为肠胃病治疗可在谨慎审证的基础上适当投以重药,以增强药效,拔除痼疾。
来太乙堂,
中老名医专家做您的健康顾问
调理身体,刻不容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