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新闻记者梁新慧/文邱琦/图
11月23日下午,嵩山少林寺,细雨霏霏。在塔林西南一公里处的山坡上,一群少林寺僧人,抬着红薯、白菜,钻到了地下一个特殊的空间。这个地方,就是少林寺今年首次投入使用的大型菜窖。在人们的印象里,菜窖只在偏远的农村出现过,少林寺为什么开挖这个菜窖?他们究竟要储藏多少菜?这背后又有什么秘密呢?
菜窖、水窖出现在少林寺禅耕农场
(僧众忙着把刚刚采摘的蔬菜运进菜窖)
连日来,在毛毛细雨的滋润下,嵩山的冬天显得湿冷无比,但少林寺内的游人川流不息。下午3时,和寺院的热闹场景不同的是,在少林寺塔林西南一公里处的山间,6名少林寺僧人抬着一筐筐东西,若隐若现。
走近一看,这一筐筐东西,竟然是新鲜的红薯、白菜。而他们进进出出的地方,位于山坡上、大树下的一个洞口。这个地方,就是少林寺禅耕农场的核心区。
从洞口进入,迈过一道木门,一个宽2米、高3米、长近20米的狭长通道呈现在眼前。这条狭长的通道由红砖砌成,越往里走,通道越深,值得注意的是,通道右侧分布着3个相对独立的储藏室,其中两个分别堆放着红薯、白菜。
“这些红薯,是我们刚刚收获的。大白菜也是,我们每天都会到田地里劳动,将白菜运送到菜窖里。”一位正在忙碌的僧人说。
猛犸新闻记者还发现,除了这个菜窖,还有一个12米长、4米宽、4米深的水窖,里面已经蓄满清水。
蔬菜喜获丰收,开挖地窖用来存放
“这个菜窖和水窖,是今年10月下旬开挖的,大概干了十几天,11月上旬就完工了。”少林寺禅耕农场负责人释延子法师说,少林寺决定建设菜窖和水窖,是禅耕农场的迫切需要。
释延子说,近年来,少林寺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注重传承,先后恢复了少林药局、传戒法会、少林香堂等,引起国内外瞩目。去年,少林寺又恢复了历史上“农禅合一”、“农禅并重”的传统,租了多亩土地,成立了少林寺禅耕农场,除了重视粮食作物,还广泛栽种蔬菜和果树。
(少林寺禅耕农场的蔬菜长势喜人)
“进入秋冬季节,我们的蔬菜获得丰收。6亩白菜有3万多斤,12亩红薯将近5万斤,2亩萝卜1.6万斤,而前段时间还收获了7万多斤玉米。现在,还有5亩地的香菜、菠菜,长势非常好。”释延子说,尤其是白菜、红薯,如果不按照传统的办法储藏起来,就会腐烂变质。
于是,释延子就和嵩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沟通协商,最终选择一处山坡,建设了菜窖。
摸着石头过河,希望得到政策保障
(胡萝卜个头够大吧)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以农入禅成为少林寺僧众历来日常修行的传统,也是僧人们重要的道粮来源。”释延子说,自从少林寺去年恢复“农禅合一”、“农禅并重”的传统后,僧人们修禅练功就多了一处好地方,而今年首次收获的蔬菜,足够少林寺用一个冬天。
目前,少林寺禅七法会正在进行,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僧人要在这里打坐7周49天。而他们这些天所食用的蔬菜,均产自少林寺禅耕农场。
有了菜窖,解决了蔬菜的存放问题;有了水窖,解决了禅耕农场日常用水和栽种季节的灌溉问题。这让少林寺僧众十分欢喜。
欣慰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11月23日下午,记者在禅耕农场看到,数百袋玉米露天堆放在地头,经过雨水多日的洗礼,个别玉米已经开始霉变。
“我们有多亩地,开展劳作需要部分农业设施用房,但禅耕农场位于风景区内,因此,农业设施用房如何建设,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像这几万斤玉米,没有地方存放,真的是心急如焚啊!”释延子说,在全国各地的寺院中,只有少林寺恢复了禅耕农场,这是全国首创。由于没有先例,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而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得到相关政策的保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