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Makalanda教授在T型支架技术的基础之上,应用SilkVistaBaby(SVB)对T型支架技术做了一定的改进用以治疗WNBAs并取得了成功,并将该技术命名为——Flow-T支架技术,对该技术的详述发表于近期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杂志。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临床工作中对于分叉部宽颈动脉瘤(Wideneckbifurcationaneurysms,WNBAs)治疗仍然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目前血管内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球囊辅助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者是冰激凌技术辅助栓塞动脉瘤。近年来新的治疗材料的开发也为临床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诸如pCONus1,pCONus2,pCANvas(phenox,Bochum,Germany),Pulserider和eCLIPs装置等,以覆盖瘤颈防止弹簧圈滑脱的新型材料,以及目前以及用于临床治疗的WEB瘤内扰流装置。已有临床报道采用T型支架技术治疗WNBAs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而T型支架技术的成功得益于可经0.17英寸微导管释放的低剖面编织支架应用于临床。新型的低剖面血流导向装置SilkVistaBaby可以通过0.17英寸微导管进行释放。因此医院Makalanda教授在T型支架技术的基础之上,应用SilkVistaBaby(SVB)对T型支架技术做了一定的改进用以治疗WNBAs并取得了成功,并将该技术命名为——Flow-T支架技术,对该技术的详述发表于近期InterventionalNeuroradiology杂志。研究内容患者情况及技术描述:42岁女性患者,既往史无特殊,因“剧烈头痛并畏光1天”入院。入院查体:无发热,窦性心律,血压正常。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并随后行CT检查发现患者左侧外侧裂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CTA检查考虑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并局部血栓形成,随后进入导管室行脑动脉造影确诊(图1)。图1.左侧外侧裂少量出血(A-B),CTA疑似动脉瘤(C)DSA证实左侧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D-E)同神经外科医生和患者沟通后决定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全麻后给予静脉负荷剂量阿司匹林mg,经胃管给予普拉格雷60mg。超声定位下穿刺右侧桡动脉并置入6F桡动脉鞘,利用Benchmark导引导管和Simmons超选进入左侧颈内动脉,造影证实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分叶状宽颈动脉瘤,考虑夹层样改变。采用Headway17soft微导管在Synchro2微导丝引导下超选进入左侧大脑中动脉额升支,同时采用Echelon10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释放SVB之前团注10mg依替巴肽。释放SVB后通过Echelon10微导管填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体。后将Headway17soft微导管超选进入左侧大脑中动脉角回支,并经Headway17soft释放LeoBaby支架一枚,释放过程中在瘤颈附近推挤支架以便更好覆盖瘤颈,随后越过SVB尾端形成“T”型结构(图2图4)。操作过程平稳、顺利,无术中并发症。患者术后2天出院,予以每日口服阿司匹林75mg,普拉格雷10mg,维持六个月后改为阿司匹林单抗终身治疗。术后6周造影随访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狭窄(图3)。图2.A,通过Headway17soft微导管在左侧大脑中动脉额升支释放SVB,同时Echelon10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B,通过Echelon10微导管填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体。C-D,后将Headway17soft微导管超选进入左侧大脑中动脉角回支LeoBaby支架,与SVB形成“T”型结构。图3.术后6后造影随访动脉瘤无复发。图4.Flow-T技术示意图,右侧分叉部密网支架释放后辅助弹簧圈栓塞,随后经左侧分支释放非密网支架一枚,形成T型支架研究结论Flow-T技术治疗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可行并且有效,血流导向的应用可能会较传统支架的应用有更好地疗效。将血流导向装置放入“T”型的短臂,而编织支架放入“T”型的长臂更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并提高成功率。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王浩博士
医院/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后流动站
审校
陈骅副教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上海医院
T型支架技术治疗颅内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长期结果SilkVistaBaby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分析Leobaby支架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单中心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