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简介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指因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杂音、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等。双瓣膜置换术后PVE较单个瓣膜置换术后PVE发生率高,其中主动脉瓣的PVE高于二尖瓣的PVE,这可能由于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的时间较长,跨主动脉瘤压力阶差大,局部湍流形成有关。
症状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常以突发的高热(38.9°-40°C)、心率增快、疲劳和迅速而广泛的心脏瓣膜受损为最初表现。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可能会有疲乏、低热(37.2°C-38.3°C)、中度的心率增快、体重减低、出汗及贫血的表现。这些症状在心内膜炎所致的动脉阻塞或瓣膜损伤之前的数月即可出现,并使医生确诊。瓣膜上沉积的细菌和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机体其他部位(变为栓子),并附着于动脉壁,阻塞动脉。有时栓塞能够引起严重后果。脑动脉栓塞可引起卒中,心脏动脉栓塞可至心脏骤停。栓塞物也可在栓塞部位引发感染。感染的内膜或栓塞部位可发生脓肿。心脏瓣膜可以发生穿孔,进而在几日内发生严重反流(引起反流—见了解瓣膜狭窄和反流)。一些患者发生休克、肾脏和其他器官功能障碍(感染性休克—见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动脉感染可使动脉壁变薄,导致膨出或破裂。发生在脑或心脏的动脉破裂是致死性的。其他急性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症状有寒战、关节痛、苍白、皮下痛性结节和意识障碍。类似于雀斑的小红斑点可出现在皮肤和巩膜。指尖下可有片状出血。这些斑点和血痕由瓣膜上脱落的小栓塞物引起。大的栓塞物可引起胃痛、血尿、四肢疼痛或麻木及心脏骤停或卒中。可出现心脏杂音或者之前的杂音发生变化。脾可肿大。人工瓣膜可发生急性或亚急性感染。与正常瓣膜相比,人工瓣膜感染更易累及心肌并使瓣膜松弛。心脏电传导系统可受累,并使心率减慢,而致突然的意识丧失或死亡。
诊断
由于许多症状不明确而没有特异性,医生很难诊断。通常,怀疑有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需立即住院诊治。发热而没有明确的感染源,尤其是有典型症状的、有瓣膜病变或人工瓣膜的、近期有过外科、牙科、内科操作的或注射非法毒品的人,常被怀疑为患有心内膜炎。医生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血培养以确诊。通常每天需要在不同时间采取3次以上的血液样本。血培养能够鉴别特定的病原菌并应用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对于那些有心脏异常的人,医生常在给予抗生素前做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应用超声波(见心血管疾病检查:超声心动图及其他超声检查)显示心瓣膜附着物和心脏的损害。最常用的是经胸壁超声。如果不能获取足够信息,那么将行经食管超声。经食管超声更加精确并能检测到更小的细菌附着,但具有侵袭性,费用更高。
预后
未经治疗的心内膜炎常是致命性的。治疗后的死亡风险有赖于患者的年龄、感染的持续时间、人工瓣膜的状态以及病原菌的种类等因素。但是,大多数经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都能获救。
一个典型病例的床旁超声诊断与评估
患者男性,38岁,因“胸闷一天”入院
胸骨旁长轴切面可见,二尖瓣赘生物形成,主动脉瓣也有累及
IVC及肺部超声提示心衰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