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日记又一例颅内炸弹被拆除

前天晚上值班,是个不平常的夜班。刚下了一台手术,正在换衣服,就听见尖锐的救护车声音,一阵医院呼叫而来。心想送来的可别是神经外科病人啊,咱科室几个兄弟忙了几个小时了,总该休息一下,补充一点儿能量。但急诊科会诊的电话还是来了。

我脱掉手术衣,穿上白大褂,急匆匆赶往急诊科。抢救室门口围了男男女女10多人,有的趴在门玻璃上不安地向里面张望,有的焦急打着电话寻找关系找熟人。5号抢救床上躺着一位女性患者,看样子有40多岁,呼吸微弱,神志不清,嘴角和衣服上挂满了咖啡色呕吐的东西。一个20来岁女孩双手捧着她的脸,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你醒醒”,泣不成声;她丈夫站在旁边,眼角挂着泪珠,表情木然。老实说这种场面对我并不少见,脑外科每一个突发危重病人的状况都是这样。不论男女老幼,被救护车送到这里躺着,都是经历生死的开始。有的人转危为安,家里人喜从悲来;有的永远离去,带给亲人无尽伤痛。

我立即清理病人的呼吸道,给吸氧,松解衣服,眼睛盯住监护仪。家里人哽咽着说,1小时前散完步正准备吃晚饭,病人突然说头痛难忍,随后抱着头蹲在地上,不能起立,开始呕吐,医院途中就叫不答应了。平时好好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从不吃药打针,不知道怎么啦突然就这样了。我有了大致判断,又是一个脑血管意外。陪病人去做完颅脑CT扫描,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且出血部位主要在鞍上池、环池、外侧裂。其实听完病史我就有了大致判断:病人很可能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CT检查也提示同样的结果。颅内动脉瘤被称为“颅内炸弹”,极度凶险,分分钟就能导致病人死亡。我立即开始具有针对性的抢救。血压稳定后将病人收到脑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这时我才算开始了我更加专业的技术工作,三五个ICU护士也在围着我紧张地忙碌起来。在监护室外,病人家属仍然坐立不安,一波又一波的亲属不停地追问病情,我还得一次次地解释。其实我更愿意把精力用在观察抢救病人上,因为我要尽快完善基本检查项目和病历记录资料,为病人安排脑血管造影,需要做相应的术前准备。随后的“全脑血管造影”术,清晰地看到了病变位置:颅内动脉“左侧后交通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是脑子里面的动脉血管“鼓包”了,就像汽车轮胎长时间在气压压力下,在最薄弱的地方鼓起了个包一样。这个动脉血管上的“瘤样突起”不发生破裂以前,病人没有任何表现,可是一旦破了就会很非常危险,成为夺命杀手。统计显示,脑动脉瘤第一次破裂,有30%医院;第二次破裂,大约有60-70%的人抢救不过来。因此,人们都称动脉瘤为颅内“炸弹”。

颅内动脉瘤并不少见,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这病在神经外科病房里就更常见了,主要是30-60岁的中年人。记得我上次值班时遇到的另一个动脉瘤病人是女性,46岁,左侧眼动脉瘤;还有一个,27岁,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也遇到一个慈祥的老太太,69岁,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她们中有的做了介入动脉瘤栓塞,有的做了开颅手术动脉瘤夹闭。她们都是幸运的,术后恢复良好。

前天晚上这个患者很幸运。医院附近,就诊及时,患者家属与单位领导非常重视并能够医生良好配合,所以,各种检查和治疗项目都很及时、快捷。昨晚,医院多名脑外医院专家紧密携手,联合应用颅内动脉支架技术与弹簧圈技术,实施动脉瘤栓塞手术,手术顺利。今早患者已完全清醒,开始进食,病人亲属称赞大夫为“拆弹专家”!

我心里也一直是热乎乎的。医患一家人,能把每个病人都救过来是我最大的心愿。

资料来源:医院神经外科

点击阅读原文,







































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鐨勮垂鐢?
鍖椾含鐧界櫆椋庡摢瀹跺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myc.com/dmlplby/17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