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徐尤佳记者曹露婷
“坚壳之下,必是美味”,这句话用在蟹身上,再合适不过。
虽说农历九月的螃蟹黄膏丰腴,但有经验的老饕们都知道“九月团脐,十月尖”,立冬后的公蟹才是王道,真正的吃货都懂!
这是因为螃蟹也要“贴秋膘”,而公蟹又比母蟹晚熟,一直到立冬时节性腺才发育完全。此时剥开蟹壳,便可见到丰腴的蟹黄和蟹膏,纹理清晰,颗粒饱满,美不胜收,来上满满一勺,初冬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视觉中国
《本草新编》记载:“(螃蟹)味咸,气寒,可散血解瘀,益气养筋,理胃消食,清热解毒,补骨添髓,养筋活血,对于跌打损伤、腰腿酸痛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有一定的食疗效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螃蟹中硒元素含量很高,有很强的抗氧化刺激免疫球蛋白及抗体产生的功能,蟹肉内含的铜元素对红细胞的形成、维持人体的血磷血钙的水平至关重要。螃蟹壳中可提炼出一种称为ACOS-6的物质,它具有低毒性免疫激活性质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避雷,吃蟹时四个部位要避开
螃蟹身上这4个部位最易藏有致病菌,食用时必须清除。
第一是蟹肠:掰开蟹的肚脐,蟹脐与蟹壳连接部位的黑色条状物。
第二是蟹腮:掀开蟹壳后,分布在蟹体两侧、形如眉毛般软绵绵的部分。
第三是蟹心:黑色膜衣与蟹黄之间的白色片状物。
第四是蟹胃:紧挨蟹心的三角形骨质小包。
视觉中国
吃螃蟹,记得备上“三小样”
蟹属于寒凉之物,过量进食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所以中医认为孕妇、婴幼儿以及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不宜多吃,要想健康地享用蟹的美味,最好备上“三小样”——紫苏、醋和姜茶。
新鲜紫苏既是调味香草也是一种中药材,可行气、宽中、散寒。因蟹以微生物和腐食为生,故它们的鳃及胃肠里藏污纳垢。蒸螃蟹时在蟹的尾部放几片紫苏,就可以起到辟腥、杀菌、祛寒的作用。吃蟹后再吃点紫苏叶可解蟹毒,对因螃蟹过敏而出现瘙痒、风团和丘疹症状也有缓解作用。
螃蟹的食用也需适量,每天吃一、两只为宜。螃蟹含高蛋白、高胆固醇,过量食用后体内的甘油三酯水平会升高,对中老年人危害很大,还易发生腹胀腹痛和高血脂。建议食用时最好蘸上一点醋,除了调味外还有散瘀破结、活血消食的作用。
吃完螃蟹后,少不了再来一杯热气腾腾的姜茶,姜茶制作简单,以姜剁末,放上红糖后熬5分钟即可,也可放入少量紫苏。姜茶温中暖胃、理气和中,可中和蟹的寒毒。
如何挑选一只好蟹
首先,看蟹壳。
一般来说,蟹壳呈墨绿色、有光泽感,肉质会比较厚实;而蟹壳呈黄色的则比较瘦弱。把螃蟹举起来对着阳光或灯光观察,若蟹壳边缘没有透光就说明内里肥满;如果明显能看到透光的缝隙,就说明壳内很空,肉不多。
再看肚脐。螃蟹可以通过肚脐分辨雌雄,肚脐圆的是雌蟹,肚脐尖尖、三角形的是雄蟹,一般肚脐凸出来的会比肚脐凹进去的更肥美。
最后看蟹足。对于大闸蟹等蟹足上长毛的品种来说,绒毛丛生的肉质会更好吃。如果能挑到“金毛金爪”的就更好,抓起螃蟹的腹部看蟹足的活动,蟹足强劲有力的肉质会更紧实。
吃蟹温馨提示
过敏体质、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以及患有湿疹、荨麻疹儿童不宜食蟹。螃蟹中含有的蛋白质是异体蛋白,容易引起过敏,引发或加重呼吸道疾病及皮肤过敏疾病。蟹肉性寒,寒则伤阳,易引发宫缩,孕妇食后会造成出血、流产的征兆。蟹黄胆固醇含量高,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患者也应少吃或不吃,且患有伤风腹泻、脾胃虚寒的人也不宜食用,容易造成腹泻。螃蟹中含嘌呤和甘酸两种成分,会在血液中产生过多的尿酸诱发痛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吃螃蟹时不建议吃蟹黄,并且佐餐搭配要荤少素多、清淡为宜。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