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人在军事实践中的总结,在现代社会,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不仅用于军事领域,还被广泛用于商战中,往往能出奇制胜。
“无中生有”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本计计语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有的称为兵家)老子《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血管外科领域,下肢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就与本计相合。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大家常听说的心梗、心绞痛、冠心病大多是冠状动脉硬化的结果,老年人脑梗、偏瘫往往是颈动脉或脑血管硬化的后果。下肢缺血没有腿梗这个词,但也会导致动脉供血的组织坏死。下肢类似于劳力性心绞痛的症状叫间歇性跛行,指患者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肌肉的疼痛,这种疼痛随着运动的继续,逐渐加重,最终迫使患者停下来。运动一停止,疼痛逐渐缓解,重新行走,症状重复出现。和不稳定心绞痛类似,更严重的下肢动脉硬化患者,出现静息痛,就是患者不活动的时候甚至睡眠中都出现持续性的疼痛。病情再继续发展,就会出现类似心梗的“腿梗”,也就是下肢趾端的缺血坏死(图1)。
图1下肢缺血,趾端坏疽
就血管本身而言,早期病变可能血管只是狭窄,到了晚期,往往血管主干已经完全闭塞,造影可见血管的中断(图2,图3)。我们以前的文章中说过,血管病变早期没完全闭塞的时候,介入手术简单,安全,一旦完全闭塞了,就要用到三十六计中“无中生有”这一招了。
图2双下肢股浅动脉闭塞
图3左髂动脉和股腘动脉闭塞
医生必须在完全看不到路径的情况下,通过介入器材触探闭塞段血管,凭借器材微弱的力反馈和个人经验判断,通过闭塞段血管,到达远侧的血管管腔,之后再通过球囊(图4),无中生有的扩出一条通道。有时候,这些通道里的血栓会脱落,导致远端血管通道的栓塞,这时就需要附加血栓抽吸或取栓手术。有时候,通道会塌陷,或通道内的“墙皮”翻起来,这就需要放个支架(图5)把通道支起来。有时候这种“无中生有”会穿破血管,导致出血(图6),这时就需要使用覆膜支架(图7)或这开刀止血。可见“无中生有”是有风险的,如果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会安全很多。
图4球囊扩张闭塞段血管
图5下肢动脉用的支架
图6介入开通动脉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图7下肢用覆膜支架
由于老人往往认为走不动路很正常,导致一些人的病情延误,就诊时血管已经完全闭塞,所以这种“无中生有”的临床操作在血管外科很多见,但作为医生,我们还是希望患者在完全闭塞前就诊,早期可以通过药物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如果严重狭窄,可以及时治疗。
温馨提示:老年人出现下列症状应来血管外科就诊:
行走过程中小腿肚疼痛,休息后可缓解
一侧下肢肌肉萎缩(一腿粗,一腿细)
一侧肢体毛发脱落
下肢发凉
平卧位腿疼,要把腿放到床下
下肢苍白、发紫,发黑,趾端坏死
伴有下肢症状的阳痿
张学民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