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医的眼里,治疗心脏病有时甚至比治疗感

今天,紫菀花要跟朋友们聊聊关于“心脏病”的话题。

“心脏病”其实是我们通俗的叫法,西医称之为“心血管病”,认为这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即: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织构成)疾病。西医按照病因进行分类,把心血管病分成先天性、风湿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性、肺源性、感染性、内分泌和代谢性、贫血性、中毒性等多种类型。此外,还有按照“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进行分类的方法。西医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在持续升高,其中冠心病已逐渐成为最常见的心脏病。西医治疗心脏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比如放支架)和手术治疗(比如心脏搭桥手术和心脏置换手术)。

西医的心血管病,甭管其分类和病名有多么的复杂,均属于中医的“胸痹”、“心痛”的范畴。胸痹的“胸”指的是胸膺部;“痹”者,闭也,是闭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心痛的“心”指的是心前区和胃脘部。

“胸痹”最早见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即:将饮邪痹阻胸中作为胸痹的主要病机。

到了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胸痹、心痛、短气等病症单独设立一个章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和症状的不同开出了十个完整的方子。仲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篇》有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产生胸痹、心痛、短气的病机是:上焦阳气虚,中下焦阴寒盛,阴邪上乘阳位,痹阻胸阳,故胸膺部或胃脘部痞闷,甚则疼痛。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里面藏着神明,本身是不会受病的,心一旦有病,那么这个就是死症,是没法治的。因此,人们俗称的“心脏病”并非是那个肉身的心脏本身出了问题,而是心脏四周的组织结构出现了问题,西医的解决方法是开刀动手术。

中医则认为心脏四周的组织结构之所以会出现问题,是因为心脏的周围有太多的痰浊和水饮(中医称之为“痰饮”)等阴寒之邪把它给包住了,致使心脏、肺脏乃至脾胃不能正常运行,这时,你就会看见平时外表看似健康的胸痹、心痛患者突然出现胸中憋闷不畅、呼吸短促急迫、头晕、心慌、甚至胸背疼痛等症状。

那么,心脏的四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痰浊和水饮呢?因为患者的阳气(胸阳)太虚弱,以致无法将痰水这些阴邪向下排,于是痰水就向上围攻心脏。

比如西医所谓的“心脏瓣膜闭锁不全”,是一种常见的、也很严重的心脏病,发病时会出现气短、头晕、心慌、心律不齐、心绞痛等症状。西医的治疗办法是做手术,将发生病变的心脏瓣膜置换为猪瓣膜。这个手术不仅风险很大,而且每隔三、五年就得重新置换新的猪瓣膜,还要终生服药!

同样是这个“心脏瓣膜闭锁不全”,如果采用仲景经方进行治疗的话,通常能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其治疗的思路是:先将心脏周围的痰水去掉,这样原先被痰水压得变形的心脏瓣膜就可以复原了,就可以闭锁住了,于是患者的头晕、胸闷、房颤等症状都会消失;然后再给患者补虚扶正,因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这样病症就不容易再复发了。在中医经方家看来,“心脏瓣膜闭锁不全”这个病根本就不需要去做手术。

采用仲景经方治疗心脏病,通常可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神奇疗效!

下面,紫菀花先给大家列举三个《伤寒论》中涉及心脏的方子。

桂枝甘草汤:治疗因出汗太多而导致的心阳虚,患者有心悸喜按、胸憋闷、气短、乏力等不适感。此方为心阳虚的急救方,也是温通心阳的中医祖方。注意:此方用三碗清水急煎成一碗汤药,顿服,喝一碗即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疗太阳病(即外感病)误下后,致使表证不解,兼胸阳不振而出现的脉促、胸闷等症状。临床上,心绞痛在夜间发作较重的冠心病患者,服用本方每可取效。

炙甘草汤:治疗脉结代、心动悸,即西医所说的心律不齐、早搏、房颤。参见紫菀花的文章《补血天下第一方

心律失常(早搏、房颤)的治疗》。

接下来,紫菀花给大家列举《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的方剂。

1、“瓜蒌薤白白酒汤”:以“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为主症,这是比较轻的胸痹。

2、“瓜蒌薤白半夏汤”:比上一条的症状更为严重,因痰浊壅塞在胸中而出现“胸痹不得卧(注:不能躺下来),心痛彻背”的主症。这是西医所说的“纵隔膜发炎”。

3、“枳实薤白桂枝汤”:在以上两条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更严重的症状,“胸痹,心中痞气(注:胃部感觉闷闷的),气结在胸,胸满(注:胸口里面胀胀的、紧紧的感觉),胁下逆抢心(注:胁下之气上逆冲撞心胸)”,病变的范围已由胸膺部扩展到胃脘及两胁。这是西医所说的横隔膜发炎。如纯为虚证,则用“人参汤”。

4、“茯苓杏仁甘草汤”:因心脏(心包)有积水,出现“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的主症,这种胸痹的痛是隐隐作痛,而且感觉吸气的时候特别难受,吐气时好点。

5、“橘枳生姜汤”:因湿痰停留在心脏下方,肺脏里也有积湿而出现的胸痹,症状与上条“茯苓杏仁甘草汤”证差不多。

6、“薏苡附子散”:“胸痹缓急者”,即心痛会随着外面的气候转变而发生,天气遇冷时胸痹发作,比如冬季寒冷时很多心脏病患者就会发作,这就是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心脏病”。注意:此方为散剂,方中的附子有毒且剂量大,必须在懂经方的医者指导下服用!

7、“桂枝生姜枳实汤”:症见“心中痞,诸逆,心悬痛”,这种心痛好像心被悬在空中放不下来似的,此症状类似于西医所谓的“心包膜发炎”,是因为有寒和痰湿堵在心包膜里面。

8、“乌头赤石脂丸”:这是最严重的一种胸痹,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注:心窝部与背部相互牵引作痛,其痛势剧烈)”,病人感觉胸腔里面有东西来回游走,这种穿胸痛是因为有寒湿在纵隔膜上跑来跑去造成的。此方用到了大热大毒的乌头和生附子,以及能温脾胃的干姜和去肺寒的蜀椒。注意:此方必须在懂经方的医者指导下服用!

中医治疗心脏病,除了汤剂之外,还可以采用针刺的方法。无论是冠心病,还是叫什么心脏肥大、心律不齐、瓣膜闭锁不全等等的病名,只要有胸口闷痛或刺痛、短气等等心脏病的症状,针刺都能起到既快又好的疗效。越是遇到危症、急症,针刺就越能体现出它的神奇疗效!哪怕当病人的心脏脉没有了,但只要他的心口还有余温,下针关元穴、少府穴,心脏就开始跳动!这比起做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打电话叫救护车、上呼吸机,你说哪个更快?不仅快,而且针灸器具也很方便携带!

紫菀花非常敬仰和崇拜的当代著名经方家、被誉为旷世奇才的倪海厦先生讲过一个医案,这是倪师用针刺治疗的一个心脏病患者,当倪师一针下去之后,这病人就觉得好舒服,并说不要拔针,他说好像有人在扫地的那种感觉。

倪师还讲过一个医案,他的一个病人很奇怪,中指尖看上去没有东西,可是在平平的桌面上一摸,就好像有个玻璃碎片在里面。他问倪师:我这手指头有没有毛病?(如果换了是西医的话,一定会把这手指开刀来看看里面有没碎玻璃)倪师一听就知道这病人是心肌梗塞,因为这个手指上的穴位就是中医所说的心包经上的“中冲穴”,心肌有梗塞的时候会反映在这上面。

无论是针刺、艾灸还是经方,体验过中医神奇疗效的人,都会感叹不已,并深信不疑!

健康人,如在平时经常按揉少府、内关、劳宫、膻中、巨阙、关元等穴位,对于预防心脏病都是有益处的。其实作为普通人,也应该学习并熟练掌握一些急救的穴位,于人、于己总是有好处的。

如果我们在小学阶段就普及中医的基本养生常识和方法,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像阳光一样地普照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身上,这个意义肯定比投入巨资到现代医药的研发要非凡得多,难道不是吗?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比较好
百癣夏塔热片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fmmyc.com/dmlplhl/8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